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唯英语教育"为主要特征,旨在"拯救"土著印第安人的强制同化运动。在欧裔美国白人的意识形态中,英语是美国整个文化传统的象征,是美国社会"重实际""讲自立"主流价值观的传输者,因此改良运动者在印第安寄宿学校强行推进了"唯英语教育政策"。在改良运动者看来",唯英语教育"是消灭印第安人原有"野蛮"文化,使"蒙昧"的印第安人有机会得以文明开化,并步入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唯一途径。由于美国强制同化时期的"唯英语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侵略及文化毁灭,目标违背民族同化的客观规律,手段强硬,实施过程中方法不切合实际,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唯意志论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绵延百余年,它有着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王阳明心学的复兴、近代佛学的盛行以及西方唯意志论思想的传入,为其提供了思想理论来源。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具有政治上反封建,哲学上反“天命”,伦理学上反封建纲常的革命意义。但它又极易成为无政府主义和法西斯专制独裁思想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3.
易凌云 《教育研究》2021,42(1):4-14
"五唯"问题是教育领域的顽瘴痼疾,需要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其具体所指."五唯"问题是一个评价问题,表现在评价过程中标准确立、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等各环节的科学性不足;"五唯"问题是一个管理问题,对测量结果的管理主义式妄用是始作俑者;"五唯"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是社会信任危机、审计文化对专家信任系统的侵蚀与社会功利文化的反映;"五唯"问题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从贫穷社会向富裕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特殊冲突的表现;"五唯"问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意味着实证式科学主义范式对测量与数据的片面依赖及教育评价测量效应的名不副实.解决"五唯"问题首先应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且正确理解教育事业,纠正管理主义倾向与思维,以"无为"治教育,应给予大学更多自主权,加速教育评价学科发展,提升教师及教育评价者的专业化水平,使评价名副其实,以专业化进程确证专业权威,进而重建社会对专家系统的信任.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了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的相关措施。如何理解文件出台的背景和目标?各项具体措施怎样落实到位?就此,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负责人进行了解读。问:出台《若干措施》基于什么背景,又有何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海峰  韦骅峰 《教育研究》2021,42(5):86-100
对"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进行历史探究,发现"唯分数"、"唯升学"问题不仅是当代出现的问题,而且是中国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科举时代的人才选拔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不唯分数"到"唯分数"的演变过程.在中国高考史上,"唯分数"、"唯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片面追求升学率".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逐渐取代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批判.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应探索招考改革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好分数"唯"与"不唯"间合理的度.未来高考改革在走向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过程中,分数会一直存在.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破解之道须从长计议.  相似文献   

6.
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殖民政治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劳伦斯·达雷尔在其自传体小说《恋人们的吹笛手》中揭示了"帝国之子"沃尔什有"家"难回的经济、种族与文化原因。与从被殖民"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殖民政治的伦理批判不同,达雷尔从对英国底层殖民者后代沃尔什的英国"家园"情节与文化焦虑的描写入手,实现了对帝国辉煌之主流话语的政治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7.
唯科学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以下基本理论特征:科学和技术是"万能的",主张价值无涉,反对形而上学。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以追求技术为核心指向,侧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实施行为主义式的训练,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超越: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广东深圳龙岗区清林小学自2002年开办之日起,就提出了"为每个学生奠定最佳的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遵循道德为原本("唯善"的教育方向)、知识极诚明("唯真"的教育载体)、艺术至优雅("唯美"的教育方法)的办学思路,实施全  相似文献   

9.
论唯学历主义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唯学历主义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入手 ,较详细地分析了唯学历主义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 ,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克服唯学历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脱离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学上唯真的缺失。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唯真"文化的构建,有助于将让"说真话,做真人,求真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追求。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唯真"文化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构建语文教学中"唯真"文化的具体措施,为学校实施"惟真"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提供参考。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唯真"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唯成绩论"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唯成绩论"不仅会在无形中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相背离.在此情况下,学校、家庭、社会需在厘清"唯成绩论"泥潭困境产生的背后驱动力的同时,教育学生改变自我学习动机,提高班级德育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完善工作制度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育人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唯""诺"考     
周新蓉 《文教资料》2008,(25):44-45
"唯"与"诺"都为古代应答之辞,本文将仔细探究"唯"、"诺"、"唯诺"、"诺唯"、"唯唯"、"诺诺"、"唯唯诺诺"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探讨,提出其时自上层知识分子至下层平民百姓的整个中国社会空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唯科学主义情结。这表现在思想界的"科玄论战"中科学主义对所谓玄学鬼的征讨,也表现在文学界许多作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直接阻击上。认为正是因为唯科学主义的泛滥才彻底阻断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扎堆到小县城就业成为就业新现象。文章指出,名校毕业生选择到小县城就业属于自主选择,但是小县城在招聘时明确只招名校毕业生,属于唯名校的用人导向,涉嫌学历歧视,有悖社会公平。因此,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必须强化对唯学历、唯名校招聘用人的监管,遏制学历高消费。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其实施原因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需要立足具体的时代情境加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区制改革的实施,以"教育独立"为目标,不同于此前"党化教育"的宗旨。考察这一政策转向的原因,涵盖了个人理想、集体共识、政府支持和社会呼应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通过梳理这一过程,从个人到社会,由微观到宏观,有助于厘清大学区制改革的实施背景,认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唯教之道在于导,唯学之道在于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才能有所悟,才能会悟。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变授为导,将传授性的活动转变为引导性的活动,这应成为当代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傅抱石提出要革新——"其命唯新",创造了"抱石皴"—散锋笔法,完成了自己的中国画图式革命,同时把山水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切表现了傅抱石的使命感,其实傅抱石的一生就是"其命唯新"的一生,正是这"其命唯新"指引傅抱石走向成功,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画家。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     
<正>考试政策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才评价和选拔的需要,对于教育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产生重要影响。本期四篇论文,以"教育考试政策研究"为主题,深入探讨高考招生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政策、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政策导向。近年来,政府和高校调整中西部贫困地区高考招生政策,实施"招生协作计划"、"专项计划"等举措,旨在  相似文献   

20.
刘云杉 《生活教育》2014,(11):14-18
正事物总在发展,变是永恒的。中国的城镇化历程是近一百年来现代化历程的一部分,在新旧变化当中,到底什么是"变",什么是"化"?"变"属于能看到的,而"化"是指"变"中一定要有恒定不变的东西,否则,"变"就会成为一种动荡。"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源自《尚书》,以此作为报告的题目,刘云杉教授想强调的是:在百年现代化和今天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乡村教育要更好地面对历史与传统,不能忘本,让人的心灵得到安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