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协同创新的新时代大环境下,为了更好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动力源泉和有效支撑,以立足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为出发点,阐明了市场竞争力、政府推动力、利益驱动力以及学生成长力是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而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是造成协同育人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案例,系统阐述了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的主要途径和收效明显的实践成果。实践表明,动力机制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动力来源和根本力量;校企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政府、高校和企业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需要积极探索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与尝试,需从目标定位、模式平台、专业课程、路径机制等层面进行分析探索,厘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战略先导、载体设计、内容优化、互惠共生的逻辑内涵,并从落实理念、明晰思路、师资建设、统一学分、创新创业、探索模式等方面贯彻实施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新问题,校企合作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理念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创新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应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制度机制、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有效对接社会人才需求目标、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促进高校、社会和企业三赢,全面推广校企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的提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开了新的思路和历史机遇。协同创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从汇集优势资源、更新教育观念、借力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二是依托产学研合作,打造多元化协同培养人才平台,探索全新协同育人模式;三是浓郁人才成长氛围,完善协同培养机制,明确高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寻求最佳利益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日趋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显得愈发重要,新一轮的教学革新也正在酝酿.文章基于四螺旋结构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型,并分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中各主体间的协同机理,进而论述高校教学创新的具体实践方案,最后构建一套通用性较广、实用性较强的高校教学创新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开展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对协同育人教育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大学生是国家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共青团在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推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有几点值得借鉴的做法:以协同育人为工作理念,搭建科技创新育人平台;以科研创新项目为依托,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全面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最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协同培育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是支撑国家创新建设的新理念,是有关创新型国家及其主体要素建设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入、协同育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教育优化的选择。文章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教育目的一致性和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政策支撑、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境,并从理念、文化、团队、平台、体系、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推进两者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推进协同创新是外语类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天津外国语大学在推进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外语类高校推进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重点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营造协同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动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现状,以某省某地方高校和企业为调查对象,积极借鉴和发扬已取得的发展成效,但同时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培养载体与企业配合不密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脱节、校内师资缺乏实践经历等,进行改善和调整,以创新育人机制为统领,分别从教育层次机制创新、教育形式机制创新以及教育功能机制创新等三个方面,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发展、新创造。  相似文献   

12.
"2011计划"开启了新一轮高校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它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新的协同创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工程。皖西学院虽是一所新升的本科院校,但是在协同创新模式下,也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并为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下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发展策略提供了案例思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生成逻辑以及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逻辑。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针对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实践平台以及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构建纵横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创专兼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校企协同、互融共享的实践平台,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的生态机制等,以培养出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应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结合,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创客实践训练,构建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客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实施产学结合策略、积极采用"互联网+"、构建专业创客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创客教育同专业课程相结合等策略,实现双创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不断提升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石.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日益成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互动性、时空接续性和效益放大性的特征,包括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三方联动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实现,可以从组织领导、资源共享、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和组织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搭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完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文章主要从高校特色、协同伙伴特征、协同平台特征和环境特征四方面系统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力求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性、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要改进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必须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培养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成为主流,职业本科院校承担起体现创新与工匠精神的综合素养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艰巨任务。制造业转型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在层次逻辑上需要转变思维与方向、明确协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鉴于职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不完善、与产业匹配度不够、创新融合度不高、评价机制缺乏等现实困境,结合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案例,提出健全明晰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四个双向”协同育人模式和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与红色博物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在育人方面具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和需求,这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二者存在协同育人意识淡薄、方法单一、制度缺失等问题。故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必须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丰富协同育人方法,健全协同育人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和创造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方式。当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教育理念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各方主体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问题。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需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教育理念,强化主体行动力;完善协同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优化课程体系,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合作交流,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