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边阅读,一边分析,对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很有好处的。分析文章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很好地分析文章,是衡量自己语文水平高不高的重要标准。用“边阅读边分析”这种方法看文章,它的基础是阅读,分析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阅读时首先要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描写了哪些场景和人物,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打好了基础。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做这样一些事情:找出并理解文章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整理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按照怎样的思维路线写的),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2.
文章赏析看这篇文章有看《魔戒三部曲》的感觉(巧合的是我们也是分三期连载),简简单单的主仆见面居然牵扯出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翻译这篇文章对我们编辑和校对人员都是一个挑战,一来里面涉及了很多历史背景,二来作者的用词很精准,要很好地用中文再现难度很高。我个人感觉这篇文章完全适合大学二年级的精读课文。现在我就我对文章的理解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专题一前一后紧密排布的两篇文章。《阿房宫赋》是江苏语文高考大纲中明确要求要背诵的篇目之一,学生对两篇文章作者出发点不够了解,使他们在背诵过程中常将两篇文章的观点和字句混为一谈,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采取"知人论世"的策略,从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特点这方面入手,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准确记诵。  相似文献   

4.
学习一篇文章,归纳文章的中心是非常必要的。怎样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中心呢?首先要了解背景。背景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社会背景给人物提供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活动的舞台,自然环境则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和事物是离不开背景的。所以,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其内容必然是背景的产物,所以,要理解文章中心,必须了解背景。其次,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无论是讽刺的、批判的,还是赞美  相似文献   

5.
【整体概说】什么是立意呢?简单地说,立意就是确立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  相似文献   

6.
写好“读后感”,前提在于“读”。首先要认真地阅读原文,正确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和要点。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具体的说,对于论说文,要把握文章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对于记叙文,要能正确地评价文章的人物和事件;对于抒情散文和诗歌,要能领会其意境和寓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避免无病呻吟。《画蛋》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故事通过佛  相似文献   

7.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相似文献   

8.
读一篇文章掌握它的主要内容,这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技能,到了高年级,要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读一篇文章只掌握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从模式入手,初步学会概括中心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既陌生,又无从下手,需要教师架设桥梁,加以引导,由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过渡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引导学生用简要的语句归纳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然后…  相似文献   

9.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文意,需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感悟,通过"感悟"才能品读出文章的妙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言语能力。一、初读教学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从初读阶段来看,如果这篇文章写的是人,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这篇文章写的是事,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这件事情的大概经过;如果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那么,应该让学生感悟的是这一篇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事物并且是从哪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语文界,人们一般是从母爱的角度理解《合欢树》,这当然没问题,但如果把这视为阅读文章后得出的结论,则又过于简单了.在我看来,母爱是这类文章的母题而非主题,要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就应该把母爱作为理解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和前提.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分析母爱在史铁生的笔下,在《合欢树》这一篇中,是如何得到展开的.这就需要梳理文章关键的三组关系,依托这三组关系的逐层深入,完成我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论说文。学生看惯了记叙文,初次接触这样体裁的文章,一下子还真难以理解。预习课文后,我问学生读这篇文章的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的学生说,这篇文章读下去感到也不难,可还是不能理解整篇文章到底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12.
[招数指津]小时候玩过积木吧,在组拼成一个完整的物象(如房屋、汽车等)时,你必须弄清楚每一块积木的结构和用途;同理,一篇文章是由一句一段组成的.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就要学会概括、综合组成文章的每一段的段意,这是阅读现代文重要而基本的方法。那么.怎样通过概括段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呢?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性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层次性分明的系统,要精读理解一篇文章,应当经历从整体出发到局部精读,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从整体出发,就是略读,初步感知文章全貌,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局部精读,就是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字、词、句、  相似文献   

14.
近一学年来,我进行了“围绕四个问题,采用三个课型、五种教学形式,搞好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实验. 一、四个问题.这是针对阅读一篇文章提出来的. 1.“写了什么.”提出这一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这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怎样写的.”这是要学生依据中心思想捋出作者的思路.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弄懂各部分之间及每一部分与整篇文章的内在联系.搞清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既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过程,又是在掌握  相似文献   

15.
正《河中石兽》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在说一件趣闻异事,其寓意似乎也很简单,即做事应考虑全面,不能想当然,要有亲身经历。如此理解,不仅使文章的内涵变得浅薄,也无法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如果我们细细品读这篇文章,探究文章的核心内容,比较讲学家与老河兵所说的核心内容,就会发现,这篇文章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一内涵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国儒  相似文献   

16.
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起码要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即对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为什么?即明确文章发表的目的和动机;第三个问题是学习文章是怎样写作的.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丈内容。 1、仟么叫仿生学?  相似文献   

17.
本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就是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文章的精神之美。一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难免费时低效。因此首先得剪裁,明确教什么。《幽径悲剧》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传递着作者爱的情怀。在这篇文章中,对什么是悲剧,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个悲剧的,学生是陌生的;对作者要传达关于“人与自然”的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为此,本堂课着重解决“悲”从何而来、怎样使文章悲情四溢,让读者灵魂震撼,而难点在于对作者细腻情感的深刻领悟。这样的处理需要立足文本,在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思想。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思想往往藏而不露。要准确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就必须对文章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是研究和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意图的,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给阿·谢·苏沃陵的信中说:“假如有个作家对我夸耀说,他写小说并没有事先想好的意图,而是只是凭一时的兴会,那我就要说他是疯子。”契诃夫凭自己的经验,直率地说明了一条写作规律:文章是在作者“事先想好的意图”的指导下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属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而多年来,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并没有被真正理解。影响理解的关键问题是:“灯”象征什么? 一、错误的思想方法 “灯”象征光明,象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这是八十年代中期文章初选为高中教材时流行的观点。当时极左思潮遗风尚盛,分析作品思想内容不由自主地要人为地拔高。以致严重脱离了四十年代巴金创作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灯”象征光明,象征希望。  相似文献   

20.
“不求甚解”是《不求甚解》的核心概念,读这篇文章要注意这个核心概念内涵的前后变化. 文章第1自然段指出了立论的基础.作者写这篇文章针对的现象是“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一语境中的“不求甚解”应理解为“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是“不求甚解”在文中的第一种理解.作者对此表达的态度是“其实也不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