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近几年来.改学生作文.时不时见到同学们喜欢用一种“副名结构”的词。这种词可不可以用呢?请让我先谈点对这种“副名结构”现象的了解、看法和认识等。  相似文献   

2.
好的人名、物名,或新奇精巧,或含义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善于取名字也是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体现。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命名题",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语言学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谈副词(主要是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的章,有的比较客观,肯定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又未把话说死,提出了“副 名的情况不是单一的,解释和规范不宜简单化”的看法,有的论述了“副 名”有形象性、简炼性、新颖性的特点,又表示了慎重的态度,说这种结构能否站得住脚,“还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鲁小菲 《现代语文》2007,(10):49-50
一副词修饰名词的语言现象,并非仅仅是一种线性排列,也并非是一种新现象,而是早已有之。赵元任先生早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就已指出,名词性谓语可以受副词修饰。黄  相似文献   

5.
高考考场已经盛行“套话作文”!基本特点是套用现成材料,虚隋假意为文,表述浅表单一,结构模式固定。2007年浙江省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昨夜西风凋碧树》是对2004年重庆一位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套改和抄袭。比如下面写李白的片段:  相似文献   

6.
虎家西老师撰写的《作文教学的仿与创》(载于1995.1.期)一文深刻地阐述了“引用”、“模仿”、“抄袭”三个概念的含义,并为如何指导学生从“模仿作文”过渡到“创造作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对学生作文中如何“引用”、“模仿”什么,“仿写”与“抄袭”的辨别谈点浅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找不出相同的两片树叶,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虽然具有某些共性或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学生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等诸方面的也是不尽相同的。如何面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进行作文指导要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话"。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该怎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教呢?  相似文献   

8.
《武汉晚报》2007年8月21日第8版刊载了《中学生作文里惊现“火星语”》一文,报道了这样一件事:近来,家住武汉市汉口的吴女士为儿子的作文操上了心,因为她越来越看不懂15岁的儿子写的作文了。吴女士在检查儿子的作业时发现,儿子的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如“今天学校组织了一场moming call”“我对她3Q得Orz”。她不解地问儿子是什么意思,谁知儿子竞嘲笑她老土,连流行的“火星文”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9.
何谓“仿写”?顾名思义是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事作文创作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在市教研室的"三人行"展示课活动中,有新教师执教《老王》一课,听后感触不少,回来感觉意犹未尽,上网一浏览,发现青春课堂代表人物——特级教师王君也曾上过该课。网上还有她的课堂实录,于是饕餮了一顿精神大餐。她在课尾结束时说:"孩子们,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她也是一个活命的人啊。为什么她也活命,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就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而来。下水作文有人称之为同题作文,同话题、同标题、同主题、同题材,似乎都可称为“同题”。又有人争论说,同题作文并非下水作文云云。无论说法有何不同,所指范围有何差异,我看实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说,语文老师必须“下水”,亲自写文章,给学生提供示范或参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以便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和提高写作水平。这本来是一件极好的值得提倡的事情,却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引起过广泛的争议,本该提倡的也就不那么提倡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其中,绘画作文就比较新潮。笔者看到,《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6期《“绘画作文”三步曲》颇有感慨,就其可行性提几点意见以求共同探讨。一、走出校园,观察景物,何必绘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观察又是作文的前提,所以把学生带到“草绿花红的公园,麦浪滚滚的田野,硕果满枝的山林,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感受大自然,把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写出来,这很好。然而,为一次写景作文,前一天就要对学生去某处观察景物的去向、目的要求、观察方法、观察重点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副 名"结构并不少见,它最初被认定为"不规则"甚至"错误"的语法现象;到现在,它又被认定为一种"新的语法现象"。近几十年来,语法学界对于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关注,从未中断过。本文试图从语法史的角度,对这几十来年的研究做一概括性的总结,为后来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下午游戏活动时,孩子们有的在玩跷跷板.有的在玩攀登架,还有的在滚轮胎,忙得不亦乐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7.
目前,汉语中的“副词 名词”结构,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有越来越常规化的倾向。从这类结构的特点和分类、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语义限制等几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副名组合这一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既是汉语随着社会发展而主动应答并积极调适的反映,也是汉语使用者不断创新求变从而约定俗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 ) 中考作文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刚刚进入“文体不限”作文的意境之中,“话题作文”又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她的倩影。从 2000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来看,形势已经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以记叙文为主的考场作文的写作要求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文体不限”的作文环境正在成为主流,小作文的比例在大大下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于 1999年高考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导向, 2000年已有不少的地方已经将“话题作文”搬上了中考作文的舞台;而 2000年的高考作文又是更为开放的话题作文,那么可以想见 2001年中考作文题型在“话题…  相似文献   

19.
象声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词语,象声词不侧重表义,而在于声音的描摹,它描摹的对象十分广泛,有多种语法功能,且在表情达意、营造气氛、烘托情境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所谓“千人一词”,就是指那些程式化了的语言,那些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的套话。比如形容绘画的逼真常见“栩栩如生”;说到早春天气,离不开“春寒料峭”;写到农村景象,少不了“红砖红瓦,禾苗青青”……这些千篇一律的现成话,犹如是“晒不了人的月亮”,写文章的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它却常常跑到同学们的文章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