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语文"观念渐行渐盛,中高考语文阅读题分值越来越大,使得语文阅读越来越重要,而当今农村中学生阅读现状极不乐观,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读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中学生往往在阅读上感觉有困难,特别是缺乏扶持和引导,使得不少中学生渐渐失去兴趣。加强对中学生阅读的指导,有益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笔者长期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并从事相关研究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就此总结经验,浅谈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阅读能力列为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似乎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往往事倍功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语文教学观及与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在作用 此外,对培养现代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不明确,对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内涵不甚了解,也常常使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无的放矢,效果不佳.因此,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很有讨论的心要首先,应该明确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中学阶段,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生中在校学习语文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决  相似文献   

4.
<正>培养阅读能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目前的语文试卷中阅读试题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随着现在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其广度和深度都呈纵深发展。然而,在校学习的中学生已很少阅读了,他们整日浸泡在教科书与题海中,学习与考试的重压已使他们难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因  相似文献   

5.
凌永磊 《考试周刊》2014,(93):27-27
阅读是增长见闻、扩大自身知识容量的重要途径,阅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有让中学生快乐地读,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尚连云 《成才之路》2011,(10):24-24
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有效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带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美好思想情感。那么,如何创设好新课程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的情境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掌握新知识,其中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能力成了现代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能力。有了阅读能力,现代人才能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对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内涵,强调了阅读可以使学生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改善思维品质、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非常必要,出发点是充分认识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初中生的心智发展程度,着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落脚点是中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它是学习和吸收其他知识必需的能力,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社会上滋生了功利化和实用化的阅读倾向,不再重视深层次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相似文献   

10.
一 课题研究概况 《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与培养》怀柔分课题组在1988年初正式承担《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分课题,进入实验。 教学实践证明,中学生阅读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构成之间的矛盾,是他们阅读能力发展的内因,教育教学等环境条件,是它的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来说,即教育教学条件只能在学生积极的阅读活动中,通过使他们原有能力构成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途径,来解决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问题。这样看来,研究中学生阅读能力构成状况,并根据这种构成状况探讨它的改善途径,就成为本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依然身处困境,中学生阅读能力普遍欠佳仍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似乎不在语文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上。阅读量小,学生缺乏应有的阅读实践和阅读积淀才是根本。据调查:阅读能力强,语文水平高的学生一致认为自己得益于课外。就是说他们冲破了狭小的课堂,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了阅读积淀,从而提高了阅读水平。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就课外阅读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求教于专家。现状:课外阅读对绝大多数学生充满诱惑,他们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但阅读的品位与档次有一部分偏于快餐性和…  相似文献   

12.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民主化、开放化的教学理念,其中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氛围也变得自由和活跃,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中学生仍存在语文阅读能力不足,出现阅读能力降低的状况等问题,所以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当前学生阅读能力降低的一些现象及其原因出发,综合探讨突破中学生阅读能力瓶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胡丙寅 《成才之路》2014,(20):29-29
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标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有待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学校的阅读环境,教师的引导相关。作业量过多,现代媒体的干扰等因素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要求,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对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非常艰巨。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四个不同的层面入手,分析探讨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体会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语文到底学得好不好,主要可从作文看出来。文章真正写得好的学生,阅读能力也是强的。我们现在中学生学语文少慢差费,集中表现在写作能力过不了关。“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研究中学生作文能力发展提高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研究作文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使作文更有科学性和计划性”(《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数学大钢试行草案》)。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波动大,思想变化多,如不及时地予以引导教育,势必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情绪波动的表现与原因 中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在情绪发展上的动荡与多变,加之他们在这个时期的自制力较弱,缺乏正确地评估是非的能力,因而,在情绪的表达上时常出现失控的现象。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给出了有关中学阶段(即7~12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指示,以及培养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并要求其能够运用到多种阅读教学中。阅读理解也日益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最突出的问题。该研究结合考试要求以及课标等对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具体目标及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尝试多种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有效的方法和实验,建议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更需要强化中学生自身习惯和思想态度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研究宗旨是让中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发展”。从积极阅读方面着眼,当今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应以面向未来为时间维、面向世界为空间维、面向现代化为存在维,多维协调发展。在阅读母系统之内,阅读的意志控制活动、认知操作活动和情感调节活动三个子系统启动运作,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会得到同步发展;知、情、意和真、善、美也会得到全面发展。因为阅读包含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由阅读过程向阅读结果的转化,在阅读行为上产生了连续性和扩展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数量、质量和结构的特点。在结构与功能的碰撞中,新能力的形…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中,阅读分析能力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项,尤其对于对初中生更是如此。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要将主要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并指导他们进行名著阅读,参加多种课外阅读活动;课堂上,教师要以教材讲解为契机,全面启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阅读问题的能力,巩固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要注重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鼓励他们进行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而且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在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上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要促进中学生阅读能力与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中学生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使小说阅读教学获得实效性与有效性。一、构建提高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模式目前的中学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主体能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