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四个基本能力。“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说话艺术的欣赏水平,不仅只是眼下语文课的任务,更是学生步入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后续推动力。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重视语言运用,新增了口语交际内容。《触龙说赵太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语用学方面的教学,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这样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简称《国策》,它记叙了春秋之后到秦统一以前二百五十五年间的历史事件。原书由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不一,后经西汉学者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计三十三编。虽所记史实间有夸大之处,但却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料;而且文气纵横,文笔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写的是赵孝成王元年(公无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谋求解围的事。当时赵惠文王新死,孝成王即位,年幼,由惠文王之妃威后(即文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赵太后执政不久,立足未  相似文献   

3.
师: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读不完的诗词歌赋,看不尽的经史子集,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汇成一条文化的河流,融入我们精神的血脉。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超然通达。纵横家的智谋权变。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又将接受一份历史的馈赠。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策》,去欣赏《触龙说赵太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迪呢?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打上问号。  相似文献   

4.
<正>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认为机会来了,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才能派出援兵。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地小步走着,到了太后面前致歉说:我的脚有毛病,一点也不能走快,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  相似文献   

5.
人物:旁白,赵太后,太监,触龙,甲大臣,乙大臣,长安君。旁白:五尺长衫穿在身,一把折扇定乾坤,醒木一拍惊天响,好戏马上就开场,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落木)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排列.《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夸张铺陈,无论说理叙事,都表现了一种气势雄放的特点,语言流畅犀利,有声有色.描写人物也具体鲜明,栩栩如生.文中还不时使用生动的寓  相似文献   

7.
《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全书共三十三篇,汉朝刘向所辑。触龙,人名,赵国的左师(官  相似文献   

8.
首先,作者用很少的笔墨就写活了赵太后。在丈夫赵惠文王新死而接班的孝成王年龄尚小的特殊情况下,她成了“新用事”的太后——她一方面有新人上台的火气,一方面还不大像个政治家而仍然是一个不顾大道理的慈母老太太,都与这一特殊情况直接相关。她爱她的幼子长安君,不肯放他出去当人质(战国时代盟国之间须以人质为担保,由于诚信不足,常有人质遭长期扣押  相似文献   

9.
10.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集,初为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书,汉朝刘向重新编校,定三十三篇为《战国策》。它的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截止六国灭亡时为止。《战国策》的内容多是谋臣策士的策划或纵横捭阖的说辞等。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的每  相似文献   

11.
(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课文中释“少益耆食”为:“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按,在古汉语中,“益”可释为“渐渐”,如《汉书·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又《汉书·李将军列传》:“汉矢方尽,(李)广乃令士持满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稍也,渐也。”但将“少益耆食”释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并不妥。这牵涉到对“少益”的正确理解。其实,“少益”属同义并列复词,也作“稍益”,释为“稍微”或“渐渐”,而不能释…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过去是传统教材,分析的文章很多,但文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它的言外之意,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为“补苴弥缝”起见,本文特选择其中几个问题来谈谈: (1) “入而徐趋”句查:“徐趋”:采用快步走的姿势,一步一步地向前。大家都是这样理解的,无庸再议。但大多注释,都认为这即是“病足”所致;由于事实就是如此,因而也就容易忽略了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重点记叙了左师触龙说服赵太后质太子于齐,求兵救赵的经过,生动地体现了触龙的“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的思想。我们要着重学习本文的什么呢?一、体会本文的记事的简练准确文中记叙事件的历史背景只用了二十八个字,两句话。记叙事件的环境,只用了八个字,一句话.记叙事件结果十七个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策论文,对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文章主要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的精妙之处,以及作为"纪传体雏形"类文章,其形象与说理高度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其高超的劝谏艺术、精当的叙事手法、生动的语言描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是人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传承多年的老课文,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之名篇。此文第二段写到触龙入见太后一事时,有这样一句:“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课文将“徐趋”解释为“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徐,慢。趋,向前行走。”此注曲解“趋”之本义,悖谬情理,笼统解释,实为不当。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本篇的原文,各书有明显出入者,择其释义有分歧的五句列表于下: ①句中的“触詟”,清王念孙认为应从《史记》做“触龙言”,证以帛书,解决了古书中存在的一个疑难,课本据改,很恰当。②句中的“揖”字,课本从《战国策》,注释道:“揖,原意是拱手,这里是表示接见的样子。”君接见臣,用表敬的“揖”字,殊不合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的《历代文选》,这些老选本都认为“揖”当是“胥”字传写之误。近年来的许多选本,多改“揖”为“胥”。即使是人民教  相似文献   

18.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一语,句中无标点,句末用问号。笔者认为此句应标点为“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新教材中把该句作为一句话对待,句中无标点。其误有二:一是“长久”的语调无法确定。“长久”之“长”读降调,“长久”易被认作“有”的状语,则它与“相继”有重复之嫌;“长”读升调,“久长”就只能作“计”的补语,而这样的语调必然夺去了“久长”之后半句话的反问语气,使之失去反问意义。这是人为地造分歧。二是“岂”与“哉”遥远配合表示反问语气,其间…  相似文献   

19.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犟(qiang)谏 辇(ni6n)车 老媪(ao) B.不学(x旧o) 百乘(sh色ng)膏威(yI=I) c.仗恃(shl) 持踵(zh6ng)有赤(蚶) D.巷(旧n)国 沟壑(h色) 游说(shu6) 二、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B.必勿使反 C.少益耆食 D.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三、对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④赵氏求救于齐 ②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⑧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④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⑤皆以美于徐公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⑦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A.①②I③⑤l④⑥⑦ B…  相似文献   

20.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