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方诗歌与汉语诗歌成熟的格律诗体,普遍存在半逗律"行间音顿节奏"与轻重律或长短律"行内音步节奏"相套叠的节奏形式.汉语诗歌的节奏也是半逗律行间节奏与行内一拍子轻重节奏相套叠的形式.利用对称五范式改进林庚的半逗律诗体,并引进平仄,是探索新诗格律化运动的坦途.  相似文献   

2.
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通过对万树《词律》"未探词皆可歌之源"等进行批驳,透出江氏词学研究的用心,他的词学音律思想集中体现在《词学集成》前四卷,其中心旨意就是通过"审律考音"、"旁通曲证","以曲悟词"、"以五音配宫商"和"由工尺求旋宫之法"等方式,"寻源竟委",探寻词可歌之源,以期还原词体原貌,实现其"存前人之正轨,示后进之准则"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业茂 《文教资料》2007,(31):59-61
乐音的形成离不开律制。律制从自然音走向乐音体系,以及乐音体系"重返"自然的两次大的"扬弃",既是人类音乐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极大地推进着人类的音乐实践。这种"扬弃"中的"立"与"破",不是简单的"结构"与"解构",对于21世纪这一"文化世纪"中音乐文化的"生态建设"能给予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音体系包括音律、音阶、调式、调性等诸多方面,探究中西音乐的不同,需要从生律到音阶的建立再到调式的应该用这一整体出发。从律学层面、音阶层面、调式层面分别探讨中西音乐的不同,首先对这几个层面中的概念问题加以区分,然后从整体上加以比较中西音乐的不同,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相似文献   

5.
明代律学的成就多方面:律例关系理论的确立,成为明清两代制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明刑弼教"理论的改造和深化,使"刑用重典"、"律外用刑"合理化;律学理论、注释律学、律史学等分支学科发展,使律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律学理论与应用律学的融合,为更好运用法律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注释律学对罪名、刑名新诠释,进一步深化了制律理论。  相似文献   

6.
十二平均律对于音乐演奏校音和变调有重要的贡献。通过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和科学音阶等的比较,分析其物理原理,对于了解驻波理论有较大的帮助,对于音乐爱好者也能够加深对于音律和校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甘民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0):75-78
古典启发式强调引导学生先学至"愤悱",然后由教师进行适度的启发帮助,能以学生为主体,符合"二主律"要求;强调用"举一隅"的方式锲入学生经验系统,以直接经验支持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可体现"简捷律"要求;同时还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主张,强调不包办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思想的提高必须通过他自主学习思考、体验探索而得到,能体现"发展律"与"育人律"要求。按规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贯彻启发式方针则是全面落实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运用乘法分配律很难,差错很多,因此,有许多学生很怕简便运算。这很令教师困惑:原本可以减轻计算负担的运算定律为何却成为学生的负担?下面我们以"乘法分配律"为例,讨论运算律应该怎么教学。一、理解:算律是算法的"窍门"计算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又对又快。当将算律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相对而言,算法解决的是"对"的问题,而算律解决的是"快"的问题。算律是对算法的熟能生  相似文献   

9.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舌尖后音的习得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最大的困难之一.本文从语言迁移、"中介语"等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舌尖后音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克服这一发音难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命题时,以晋律"准五服以制罪"为标志。这包含两层基本意义:一是晋泰始律之前的秦汉律令条文与决狱定谳是非儒学性的,尤其是未曾引入五服制;二是泰始律"准五服以制罪"才将刑无等级的法家律令改造为维护等级的儒家律令。通过对东汉时期典型案例"何侍搏姑案"的细致分析,可证汉代已存在以丧服决狱,并且,这一决狱方式颠覆了传统礼俗,使丧服由亲疏程度的表征,被异化为行为规范。于是,礼所原有的双向性原则被摧毁,代之以法的单向性原则。对于以服制入律的准确评价,不是欺骗性的"法律儒家化",而是"儒学暴力化"。  相似文献   

11.
提升"师范大学教育力",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师范大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基于学科视角与方法论视角的概念界定方式,"师范大学教育力"在广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育力",即师范大学在文化、制度、资源、科研、教学与课程等方面所形成的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协同力与整合力。根据师范大学的本体属性,"师范大学教育力"在狭义上可以界定为:师范大学所具有的"教师教育"的"力",即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引领力、制度保障力、资源提供力、专业投入力与人才培养力。"师范大学教育力"概念的提出是对"教育力"研究的理论深化和对教师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可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师范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  相似文献   

12.
师范院校“师范性”特色要通过其专业课程来体现,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也要通过其课程体系来实现。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出现“普通化”现象,体现“师范性”的教育课程被忽视或消弱,造成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师职业能力差、水平低的现状,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发展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加强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研究及"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课程的建设,不断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近年来,针对教学能力训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系列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训练"课程的建设成效,在建设思路上需遵循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并立足区域实际;在建设内容上要体现"立体化、多样性"的特点,重点突破评价标准;在建设策略上要广开渠道,体现"开放、合作"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4.
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理念的滞后已成为制约高师音乐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推动《西方音乐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化高师音乐教学改革,高师《西方音乐史》要确立本土化的教学视野,树立"师范性"、"创造性"的教学目的观,彰显"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意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位观,秉持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5.
阎秋霞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1):81-84,88
中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但是在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加强综合性的当前师范教育改革中,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师范性"特色,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产生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目前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的培养方案等无法在普通高师院校得以实施,因此,普通高师教育改革当务之急就是从转变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做起,围绕"教"与"学"进行课堂改革,重构多元的评价体系,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课程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和关键。五年一贯制高师课程计划要体现“直通车”和连贯性的基本特点 ,具有独创性和鲜明的一贯制特色 ,而不能是三年制中师课程计划和两年制高师专科课程计划的简单相加  相似文献   

17.
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的精神 ,师范教育应承担艰巨的使命。发展师范教育 ,应视教育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应将教育学科置于最基础学科的地位 ;培养新型师资 ,应将教育创新素质作为最基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师范教育的德育是所育人才能否为师的根本。当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德育面临德与智失谐、德与文失谐、德与行失谐的窘境。师范教育的德育既有普通德育的共性,又有其固有特性,是更为严苛和神圣的德育范式。因此需要用原点思维对师范教育的德育进行审慎思考,让师范教育的德育回归“善”之本真,同时将“情”之德育融于现实生活,把德性的养成作为塑造德育格局的重心,进而追求德育的“美”之境界。建构师范教育的德育体系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滋养下分析当代师范教育的德育理路,探寻师范教育的德育文化语境与路径。从面向“新时代”,植根祖国大地,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在“时间”文化语境、“空间”文化语境和“职业”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的德育(树人)之道,凸显当代中国师范教育德育的实践逻辑、国际视野和专业属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师教育转型期师范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略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教师教育转型期,我国师范大学既要提升办学水平,又必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师范大学面临的复杂情势可以概括为封闭与开放交织中的混沌、从低重心到高重心的艰难、在终结性与发展性间徘徊、在学术性与职业性间突围。针对这一情势,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是师范大学谋求发展的关键。师范大学首先是大学,然后并同时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继而,师范大学要在办学模式上区别于举办师范教育,而应在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学科架构、教学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改革,既促进教师教育的转型,也有效地提升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师范精神",是指固化于人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探索真理、追求正义的观念意识和理念形态。"师范精神"的陨落,源于功利主义思潮的盛行等多种原因,其结果将直接导致个体精神的迷失、群体精神的萎靡和人的自我心理矛盾的加剧。"坚守师范精神",其话语的当代价值,在于促使教师形成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性品质;其具体体现,依赖于师范精神显现的基本依据,以及个体对人生意义理解的深刻程度等;其基本条件是个体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意志;其内在本质因素,是精神世界的真正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