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ditor's Note: This report by Zhao Ren is well worth reading not only by people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but also by all parents. It makes people reflect on how best to treat and educate young people with problems and misdeeds so that they do not commit greater errors, and how, once they have erred, to turn them from negative elements into positive ones, so that they too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untry's four modernizations.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文革”的结束,在“文革”极盛一时“样板戏”的地位已日落西山。人们仅仅强调“样板戏”禁锢人民的思想,而忽略接受者在那个时代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实在是有失偏颇。这种代表领导阶级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现象,在那个年代里恰恰填充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样板戏”编创者运用“改编与移植”的手法,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在戏剧日渐远离生活的今天,有必要从“样板戏”的成功创作经验中得到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伦理思想在文革时期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扭曲,以致形成了极左的革命伦理。这种极左的革命伦理使文学创作受到了重创。同样,文革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种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温床,致使中国革命伦理思想的发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因此,革命伦理与文革文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题。  相似文献   

5.
“文革”文学中的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否定和忽略文学的审美属性、情感属性等根本性内涵,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功用性和社会功利性因素;而这种功利追求又是违背人类社会基本生存价值愿则和历史进步规律的,也是反科学真理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研究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文世界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有了较大地发展。本文以中国大陆为主,兼顾港台及海外华文世界的有关著述,对“文革”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主题与内容、方法与手段、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叙述与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革”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例特殊的“个案”,呈现出一种独特景观,一方面,政治权威话语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等大面积覆盖,另一方面,民间与知识分子等形态又以隐形的方式在夹缝中突围。一方面,私人性话语被排挤出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在地下艰难地生长。因了这种突围与生长,“文革”文学令人在十分遗憾之余又有一丝丝宽慰。  相似文献   

8.
《〈论语〉批注》是《论语》注疏史上的一大奇观。"文革"中为了批林批孔的需要,在儒家的核心著作——《论语》头上开刀。以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名义,编写的《〈论语〉批注》,采用引原文、注释、今译、批判的方法,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特定历史时期出版的这本奇书,本想通过批《论语》批孔达到批林甚至其它之目的,结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在文革潜写作诗歌的过往研究中,我们一直有着这样一种忽视,即忽略了其诗歌主体自我精神的独特追求和现代精神的表达向度。文革潜写作诗歌中的"情感革命",从现实爱情出发,进而突进到人类存在的基本情感,批判对于人情感禁锢的反人性运动,并最终朗示人是有着自然天性的人,是有着繁复情绪的人。这是其"情感革命"所展示的独特的诗歌之思,也是文革潜写作诗歌所绽放出的特有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笔下的"文革"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革”题材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旨在凸现动乱年代中普通人远离政治狂热、逍遥于平凡日常生活中的主题。这些作品既开辟了“文革”题材文学的新天地,又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中国平民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执着,以及善于和政治狂热周旋的心态,这是他们抵御政治狂热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由此也产生了重新认识世俗心态与日常生活积极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历时性地清理文化大革命中重庆小说的存在状态,重点以罗广斌之死说明其前期被放逐的命运,以《重庆日报》文艺副刊和《四川文艺》等营造的发表空间说明其后期在总体荒芜中的些微改变,以池正坤、胡明文、郎昭平等为例评述具体的小说创作,最后总结此期间重庆小说创作的特点,还提及地下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到目前为止,“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也比较严谨。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对脱节,例如名实不符、视角单一、缺乏研究意识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加强“文革”口述史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口述史史料来源广泛、研究者与当事人互动性强、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互证的长处。  相似文献   

13.
认知革命、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大主要社会范式:三大范式的更迭是导引人类认知革命的根源。认知方式规范着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模型同样蕴涵和生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型,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的版权现象主要是废止与剥夺,它体现在有的作者的生存权利被剥夺;许多作者的作品所有权被剥夺;有些作者的创作权被剥夺;一些作家作品的发表权被剥夺;大多数作者的署名权被剥夺;大多数作者的报酬权被剥夺;一些作者对作品的改编权和修改权被侵害;一些作品的转载权被剥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革期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表现出学制贫乏、社会职业教育瘫痪、普教中职教繁盛的特点。这虽满足了农村人受教育的愿望,带给农村一些知识和技术,但却是以降低教育质量,破坏乃至颠覆学制体系等损失为代价,从而使解放初期的教育努力化为灰烬,给以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担。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应关注民生,尊重规律,积极、全面、稳妥地发展着眼于未来的农村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词语是观察语言和社会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一个很好窗口,通过文革时期外来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造成原因等进行分类描写、分析和解释,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以及文革本身。  相似文献   

18.
文革期间,军事词语用于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或方面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了文革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对此分两种类型进行讨论。最后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2-3):106-117
World War I had brought with it unprecedented disaster and suffering for the Russian people, which intensified the domestic class contradiction. Several million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imperialist war, the Russian economy had been destroyed, and practically all the people's resources used up. Large areas of land had been laid waste, many factories had closed, prices had skyrocketed,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working people had suffered both hunger and cold, struggling on the verge of death. The war taught the people. The war gave rise to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20.
在"文革"极其艰难的日子里,叶剑英想方设法,将"文革"对军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加强军队干部的队伍建设,在动乱中保持军队的稳定,保证了国家的安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革"时期叶剑英的军事干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