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鸿佳  王亚婧 《科学学研究》2024,(1):146-157+182
数字经济时代下,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资源促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Mplus8.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以427家制造企业为样本,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惯例理论,对制造企业大数据资源、数字动态能力、组织惯例更新与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影响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大数据资源、数字动态能力的3个子维度:数字感知能力、数字利用能力和数字重构能力以及组织惯例更新都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绩效;数字利用能力、数字重构能力和组织惯例更新分别对大数据资源与数字化转型绩效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数字动态能力和组织惯例更新对大数据资源与数字化转型绩效关系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本文将在理论上拓展数字化情境下大数据资源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研究,推动从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惯例理论研究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探索;在实践上有助于指导制造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借助大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动态能力,加快组织惯例更新,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实践方法和经验欠缺的瓶颈和挑战。作为使能者,联想通过供应链控制塔,数字孪生,供应商协同平台,区块链应用,数字化营销等策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敏捷和智能;作为赋能者,联想同时开发出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对其他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技术赋能、服务赋能和管理赋能。基于对联想全球供应链的案例分析表明,敏捷性和生态性是数字化供应链转型的两个抓手。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进行,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尝试基于"技术-市场"耦合框架,将数字化转型分为制造过程数字化和商业模式数字化,弥补以往技术研究单一视角的不足。本文收集了527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况数据,采用逐层回归模型检验数字化转型战略更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变革敏捷性和技术嵌入适应能力这两个组织权变因素在数字化转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商业模式数字化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促进作用,且组织变革敏捷性会加强这种促进作用,但技术嵌入适应性对两者关系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制造过程数字化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推动作用,同时技术嵌入适应性增强了这种关系,但组织变革敏捷性会减弱这种促进作用。本文依据上述结论针对企业不同的状态提出相应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对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企业资源能力欠缺不足以配置数字资源时,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企业重构资源能力并获得先发优势。本研究运用单案例分析法,破解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促使传统资源能力进阶为数字资源能力的问题。研究发现:(1)管理者战略性意义建构促使组织认知一致,并通过前瞻资源化行动更新资源配置模式推动数字资源能力生成;(2)数字化转型启动与开发过程随内外部情境信息不断调整,帮助组织发挥能动作用突破核心能力刚性束缚并构建新阶段数字资源能力;(3)阶段性数字资源能力因组织思维与资源配置间关系更迭,呈现“数字连接能力”向“数据聚合能力”再向“智能分析能力”的演进态势。本文为进一步研究资源化理论提供可参考思路,也为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宇  王竣鹤 《科研管理》2022,43(6):74-83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组织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企业普遍沉浸在缺乏“数字化能力”的焦虑中。本研究在组织印记理论基础上拓展了印记反弹效应,以数字时代开启的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反弹契机为背景,探索了促进企业数字化能力获取的组织特征与过程机制。采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的259家中国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与组织忘与数字化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组织韧性在其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企业网络数字氛围正向调节了组织学习、组织忘却与组织韧性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虽然在初创时期没有丰富的外部资源支持,但可以在后续发展中通过组织学习与忘却强化组织韧性等内部组织特征,并在良好的数字氛围等组织外部环境中实现更为迫切的获取数字化能力的反弹效应。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企业拥抱技术趋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现有文献虽然对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前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但是对于认知因素如何作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尚不明晰。鉴于此,基于注意力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视角,文章研究了组织意义建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通过对411家企业管理者的实证研究发现:(1)组织意义建构能够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2)系统能力、协调能力、感知能力均对组织意义建构与数字化转型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组织结构惯性会弱化意义建构对系统能力的促进作用,且进一步调节系统能力的中介作用;组织认知惯性会弱化组织意义建构对协调能力的促进作用,且进一步调节协调能力的中介作用;而组织认知惯性对组织意义建构与感知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以上机制的揭示能够更好地从认知层面认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寻求化解困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敏捷性视角,通过双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探讨资源约束情境下,中国跨国企业(CMNEs)如何通过组织敏捷性和资源组合实现朴素式创新。研究发现:资源约束情境下的CMNEs尤其适用朴素式创新,能够带来关注低成本、核心功能和“足够好”性能水平的产品或服务;组织敏捷性是实现朴素式创新的有效途径,自主品牌型企业通过从设计到制造的组织敏捷性实现朴素式创新,而贴牌型企业通过从制造到设计的组织敏捷性实现朴素式创新;CMNEs能够根据组织敏捷性,灵活调整资源组合支持并提升组织敏捷性。研究结论拓展了朴素式创新的相关研究,为CMNEs的成长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是否开展数字化战略变革中扮演着决定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整合管理者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数字化转型意愿—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于一个理论框架,根据263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有效问卷调查,探索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预期收益(行为态度)、竞争压力(主观规范)、组织敏捷性(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数字化转型意愿的中介作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正向影响;设置数字官职位的企业,更能提升数字化转型意愿;冗余资源和组织学习分别正向地调节了数字化转型意愿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技术正日益改变社会、组织的运作模式。数字化时代的变革对身处于新的质量环境与质量工作流程中的首席质量官的领导者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管理引入质量管理中,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每个首席质量官必须深入思考的议题,领导力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重点探讨数字化时代质量管理首席质量官角色转型与应对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能力体系,并对未来数字化时代的首席质量官的能力进行了展望,以完善数字化时代领导能力理论,促进质量管理领导者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可重新编程性、开放性等特征增强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通过与用户互动进行敏捷开发以提升数字产品创新绩效,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精益创业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入分析企业—用户互动、敏捷开发与数字产品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企业—用户互动通过敏捷开发积极影响数字产品创新绩效,且组织创新氛围将增强三者间的作用关系。研究有助于丰富对于数字情境下企业—用户互动创新的理解,推动敏捷开发研究的发展,为解释数字产品创新绩效差异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也为数字产品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数字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模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特别关注。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20年来文献的查阅和梳理,构建了数字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数字创新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根据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数字产品创新、数字服务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五种类型。提出数字创新具有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组织绩效、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功能。认为数字创新由数字创新者、数字创新公民、数字技术、数字创新平台和数字创新文化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提出数字创新组织与管理包括数字创新战略制定、数字创新组织准备和数字创新运行管理等内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数字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的竞争转向以流程为核心的竞争,提升组织的适应能力要求组织结构能够敏捷、动态地进行组合和配置,对流程进行管理.模块化组织是组织网络结构的基本构成,协调是流程的核心,是模块化组织的根本内涵.基于对模块化组织模式的基本区分及对模块化组织活动过程的描述,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模块化组织协调机制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从组织发展趋势、聚焦领域等方面分析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现状,从组织目标、组织形态、组织管理维度剖析其组织建制。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参差、建制形式不灵活、管理机制薄弱等问题,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制定专门的跨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拓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然而,已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借助科技给予与意义建构理论视角,通过对典型企业——双星集团的案例研究,文章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文章发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含转型发起、形成共识与转型实现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由行为主体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二元结构是数字化转型给予形成(即阶段性转型认知)的社会基础。文章进一步揭示了支撑企业转型的四种数字转型给予,包括:数字化战略给予、共享的数字化战略给予、数字化业务战略给予与数字化业务战略实现。意义建构是促进转型给予形成的主要机制;意义解构和意义给赋是高层次主体影响低层主体意义建构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过程转换的主要机制。文章打开了数字化转型过程黑箱,对IT驱动的组织转型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为我国传统企业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平台通过边界跨越实现价值共创型组织的构建。本文基于边界跨越理论,通过对猪八戒网的纵向案例研究,提炼出数字平台边界跨越构建价值共创型组织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数字平台经过了信任建立、业务拓展和虚实融合的三个阶段,遵循了“信任边界-业务边界-虚实边界”的跨越路径,体现了“边界识别-跨界策略-跨界能力-共创组织”的作用机制。本文揭示了数字平台通过跨越边界构建价值共创型组织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发展历程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炜  郑力源  郭利丹 《资源科学》2020,42(6):1148-1161
国际河流的合作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推进周边外交的重要抓手,诸多学者都强调了中国应重视研究制定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协同开发框架,建立健全跨地区水资源合作机制。但是,在如何设计流域组织的问题上中国缺乏相应的成熟经验。因此,中国在不断推进总结本国实践经验的同时,需要了解国际上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基于此,本文以TFDD收录的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史、现状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结果表明,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发展历史根据组织职能转变与治理机制完善两个角度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雏形与完善3个阶段;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在组织职能、组织类别、结构特征、治理机制4个方面呈现差异化的表现。同时,本文对中国国际河流流域组织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参考国际经验,认为中国国际河流流域组织的设计和选择应基于国家战略规划并充分尊重东北、西北和西南片区的地区差异;同时健全中国流域组织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能力应从组织结构以及治理机制入手;但是建立健全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与中国国际河流流域合作开发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不仅要学习西方国际河流流域组织建设的先进经验,也要注重吸取众多欠发达国家的失败经验,并探索能促进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糜凯  史尚元  贾继娥 《现代情报》2010,30(1):117-120
本文围绕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所发生的变化,从经典管理理论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出发,研究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管理职能的变化以及组织的结构特点等。希望以此出发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从而使图书馆的管理能够适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Emerging paradigms of attack challenge enterprise cybersecurity with sophisticated custom-built tools, unpredictable patterns of exploitation, and an increasing ability to adapt to cyber defenses. As a result, organizations continue to experience incidents and suffer loss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spond to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lies with the incident response (IR) function. We argue that (1) organizations must develop ‘agility’ in their IR process to respond swiftly and efficiently to sophisticated and potent cyber threats, and (2) Real-time analytics (RTA) gives organization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rive their IR process in an agile manner by detecting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quickly and responding to them proactively.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organizations can use RTA to enable IR agility, we analyzed in-depth data from twenty expert interviews using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view. The results informed a framework explaining how organizations enable agile characteristics (swiftness,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IR process using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RTA capability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decision automation, and on-demand and continuous data analysis)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as-they-occur which, in turn, improves their overall enterprise cybersecurity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众多组织障碍,本文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作数字主导的逻辑被引入组织,与原先的制造主导逻辑实现更替,从而在组织和场域层面逐渐获取“数字化”合法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正泰的纵向案例研究,构建了制度视角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在数字化转型合法性构建与扩散的过程中,试点试验、集体试验、催化这3类机制扮演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伴随了组织层面和场域层面的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时变迁”的双向互动。研究结论既对制度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技术和能力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