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庸"并称,主要指无过无不及的日用常行.而《中庸》的主题则是"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即天(天性)人(德性)合一.这种合一是经过人的自我努力与完善而实现的超越天又合于天、即人为又扬弃人为的向天的回归,所以《中庸》具有即日用即超越的特点.日用使超越的实现具有了现实性的品格;超越则赋予了日用精神境界追求的内涵.就《中庸》的内在价值而言,它要求人们效仿天道之"诚",以明善、择善并终身积渐,其目的是导人求善.但它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使社会成员求同、求稳、不思进取,从而维护封建社会稳定的角色.今天,如果我们剔除了时代赋予《中庸》的封建色彩,那么它所主张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成己"、"成物"等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的培养以及参政议政思想的孕育均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庸》尚情思想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席》是先秦儒家的形上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尚情思想论题,这主要表现在作者主张"率性"、尚诚、情"发而皆中节"等方面。这些伦理思想对宋儒建构理本论儒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庸之道必须由中庸之“德”来开启,而中庸之“德”展开为一个由浅而深、由疏而密的动态过程:由修道者“智仁勇”之“三达德”、到君子在“诚之”过程中打开的“诚”、再到圣人无息的“至诚”之德。只有质素平淡,才能将声、色、文、采等一起接收,才能革去偏杂,而进至兼德之中庸境界。通过中庸之德,个体的生命才得以与流行的天命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4.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中庸之道争议始终未断,其中有些见解似欠公允。中庸作为一种伦理化的世界观、虽有着特定的历史局局限性与缺陷,但其中丰富的道德内涵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仍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完善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中庸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内核。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庸曾被误解为庸俗的中间路线、骑墙主义,这种理解恰恰陷入了伪中庸———乡原的误区。文章意在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辨析以正本清源,勘误纠谬,还中庸思想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庸》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其主要表现在行为方法论、道德修养论与德性政治论等方面.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时中与和而不同是行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但对这些思想的践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表现不同;中庸之道潜移默化为全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修养规范,主要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慎独”等方面;中庸之道的中正、适度等内涵上升为一种德行和德性政治,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德性政治论最终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8.
子思的学、问、思、辩、行学习过程思想是孔丘学、思、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属于启发式教学的范畴,是学的过程,更是教的过程;既是教学过程阶段理论,又是教学方法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论中庸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检验标准抽象标准和具体标准;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庸》代表了一个兼具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意味的经义体系,蕴含着儒家政治思维的根本原理.天人秩序指向政治体的精神根基,以超越维度与人间秩序的高度混融为特色,人被赋予参赞者、协调者的核心角色.这种秩序形态衍生出一种治教模式,儒家之道作为一种公共文教与政治体制之间呈现合体分用的关系,显示出政治与道德精神的密切联系.君子作为文教和政治双重意义的复合型精英,被视为此类秩序和治理的枢纽.  相似文献   

11.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生态意识,《中庸》的“参赞化育”说就是其中之一。“参赞化育说”与“人类中心论”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以征服、战胜自然为人类进步的标志,而以尊重自然,促成自然界的进化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学说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  相似文献   

1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是自发状态中的"性","中节"之"和"是自觉中的"道",以礼节性达于道,是谓"中庸之德".道不远人,就在人伦日用之中."极高明而道中庸",以超越的精神,做日常平凡的事情,也具有不平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力探讨蔡元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蔡元培认为,中庸之道具有中华民族性,三民主义是中庸之道在新时代的运用;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之道运用在学术文化上就是兼容并包,中西文化可以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中庸之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它也可以成为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与改革的哲学基础。它对于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示,主要内容包括:(1)创立中庸和谐的学术环境;(2)对国外理论和中国教育传统采取正确的态度;(3)正确处理英语教学中一些基本矛盾,力求实现矛盾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庸思想为孔子首创,它是孔子管理思想的基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价值。本文主要基于中庸之道的管理艺术,旨在把其运用到现代管理中。  相似文献   

18.
中庸思想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方法论,与仁爱思想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两大基石。本文剖析了儒家中庸方法论的真正内涵、不同时期对中庸的解析、以及中庸方法论与折中主义、调和论的三处差异。阐明了儒家中庸思想和所谓的折中主义、调和论有本质不同,实乃广大民众、社会所谋取的一种积极、正确,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试论《狂人日记》与“中庸之道”的界分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的第一声春雷.它诞生于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大地上,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中庸思想有着血肉相连的渊源关系.<狂人日记>反其道而行之,举起反叛的大旗,凸显了小说的战斗性;同时也运用了中庸的艺术处理手法,于匠心独运中展现小说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20.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社会学领域中的社会地位在于它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劳动社会学专著。恩格斯不仅用唯物史观从理论上阐述了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还运用了一系列社会指标说明这种现象。恩格斯用社会冲突的观点分析劳动关系,并反映出了社会冲突发展的历史趋势。他的社会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劳动领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