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台湾与四川均属于典型的移民社会,但由于政府对两地移民政策的不同,导致两地移民社会发展形态呈现一定差异,在台湾与四川移民社会中闽粤家族发展即是例证,台湾家族发展较慢,基本上以先地缘后家族模式发展,四川家族发展颇快,基本上是地缘与家族组织同步发展,但互利性的合同式家族是两地移民家族发展的共同特征,移民社会的家族发展与故土均发生过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湖广填四川”被看做是清代前期移民史甚至是整个中国移民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四川的移民中,有一部分的客家移民,300多年来,四川客家人从处于弱势地位上传承着客家自己的文化。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方法,稍微探讨四川客家移民与湖广移民的异同,从而得出四川客家移民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3.
“湖广填四川”是清代影响四川至深至远的移民运动。本文基于对清代移民史的认识,认为既有的清代四川移民史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研究取向,即人口史视野下的移民史研究及区域史背景下的移民史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未来深化区域移民史研究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热情的一代,对慈善活动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不断地依托校园成立各种慈善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大学校园慈善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对慈善的认知,并创新性地提出校园慈善既有成本也有收益,而影响大学生开展慈善活动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价值观、行为偏好、制度、家庭背景、周围环境等,从而提出进一步促进和繁荣校园慈善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各省人口突发性的迁入,增加了巴蜀地区对大量外来人口消化的困难,此后,巴蜀地区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给清代巴蜀社会整合带来了难度。因此,对于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发生时间进行考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巴蜀地区种种社会现象。本文运用档案、族谱、古籍、方志等资料,对发生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年的移民浪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清代四川成都华阳县有一类非常特别的定约契,为全国其他省份所少见,集中反映了清代成都平原移民社会的土地流转特点:土地买卖双方通过定约契来界定标的物和价格,约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解决土地各项附属权利,包括解除土地非血缘性租佃关系、处理借葬起迁的坟地权限和堰塘沟渠的水分使用等问题,同时也兼顾到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地主缴纳赋税、承担差役的时间。定约契是正式契约的有益补充,保证了成都平原土地能在移民社会中顺利买卖。外省移民在有序的土地流转规则中经过勤劳奋斗可以跃升为有产阶层,进而吸引更多移民进入四川,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开发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欲认识乡土社会,茶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新角度。清代四川茶叶与农民生计关系较大,见证了农民之间社会关系的常态与病态。通过川茶,部分农民为一些商人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此而生。茶叶为农民与商人的分工创造了机会,又成为他们互相联系的纽带。商人对川茶贸易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陕商、徽商地位突出。茶叶与部分手工业工人、知识分子、官吏等相联系。它还是城乡社会风俗的显著因素之一。川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态下,我国政府职能定位逐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结构当中,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美丽中国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引导的信息传播新格局,更进一步加速了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在此过程中,慈善资源动员作为社会公益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本文基于对资源动员的相关概述,着重就社会公益组织慈善资源动员策略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
清代东北南部地区移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初年,由于大规模地向中原移民,东北南部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自然环境很长时间保持一种原始状态。但是,随着移民的进入,东北南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先是柳条边以南,接着是热河蒙地,再接着是鸭绿江西和大围场,随着土地接连被开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人不得不离开这里。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治理和善治的理论视角作为切入点,详细描述和分析了现阶段中国慈善组织的行动方式和活动领域。文章指出,慈善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有效地支持了政府的工作,促进了社会的公正与和谐,为中国社会的治理和走向善治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最后,文章在分析全球化所引起的国内和国际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了治理和善治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清代县衙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县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县衙内的六房三班组织。以内乡县衙为例,通过对其的系统考察,揭示了清代县级政权的一般模式及它们对稳定清朝统治所起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晋商积极支持和捐助宗亲慈善事业,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济贫恤穷、养老慈幼、助济婚丧、推产让财。晋商的这些慈善活动以儒家化为特征,维护了山西社会的稳定,醇化了当地的民风;同时加强了宗族纽带,促进了山西"家庭—宗族结构"社会的形成,但不利于明清时期山西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实施畜牧兽医教育始于本世纪初的农业教育,是传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危机积累的产物。畜牧兽医教育的出现开启了四川畜牧业近代化的历程。四川畜牧兽医教育形式多样,除按课程计划培养的初级、中级、高级畜牧兽医人员外,还通过开办畜产展览会、举办养猪比赛会、印发畜牧兽医科普读物等方式进行了畜牧知识的普及、宣传,并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举办了不同类型的畜牧兽医人员短期培训班。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四川经学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清初四川经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宋明之学的延续,经学方面很少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中期四川经学有所复兴,但只有到晚清五十年,四川经学才异军突起。从整个清代来看,四川经学虽较江、浙、皖等学术文化大省逊色,但还是在曲折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季四川民主革命成功的原因除有革命党人的艰苦斗争和对清末知识分子的宣传外,清季四川秘密社团的作用不可小觑。包括秘密社团对革命党的联络,为革命提供组织和群众基础;社团成员充当革命主力,使党人在川举事有力可持;为革命党在川举事提供经费支持。缓解党人财政紧张局面。清季四川秘密社团与革命党人间的“党团”互动关系频繁,在四川民主革命中十分活跃,对四川民主革命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研究中一些问题,主要从市场密度、集期、规模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入手,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依据方志资料进行数量统计,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四川乡村市场合理的密度、市场集期所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市场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性,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乡村市场发展的不同进程,展示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坛神信仰盛行于清代的四川地区,直至今天坛神信仰还广泛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土家族聚居区以及汉族的广大地区。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并非土家族祖先崇拜的遗留,而是在中原古老巫文化背景下荆楚巫傩信仰在巴蜀大地的变异和区域化。坛神信仰在与四川接壤的鄂西地区也广泛存在,四川地区的坛神信仰是川楚文化交流的结果。四川地区的坛神不是祖先神,也不仅仅是傩神,而是具有巫傩色彩的家庭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