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家庭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大部分的幼儿在各自家庭中都处于一个"小皇帝"的地位,初次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时,他们的个性依旧比较明显,因而幼儿之间互相打闹、争抢的现象屡见不鲜,尤以争抢玩具为主。本文从幼儿互相争抢玩具的主要原因入手,对如何改善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孩子争抢玩具的行为是幼儿园内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幼儿会通过这个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游戏确实是幼儿日常活动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频繁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所以如何有效解决幼儿争抢玩具的不良行为,让他们可以友善和睦的与同伴相处,就是本文接下来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幼儿刚入小班时,总会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不少纠纷。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进行了“好玩具,大家玩”的研究,教育幼儿友好地共同使用玩具。一、引导幼儿体会争抢玩具的弊端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庭中缺乏与他人共同使用玩具的机会和经验。因此,笔者以“情”入手,运用移情教育,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活动,启发幼儿去体会别人没有玩具玩的心情,激发幼儿的同情心,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痛苦,独占玩具或争抢玩具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会让别人讨厌自己,容易让自己失去朋友。二、探索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笔者在观察中…  相似文献   

4.
控制幼儿争抢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和相关研究,对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5.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普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5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球的幼儿占57%;有争抢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本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供幼教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学前期是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高发期和不稳定期,年龄较小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大多是争夺物品和游戏空间,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游戏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在活动场地分配上发生分歧。以小班幼儿争抢玩具为例,从幼儿自身、教师、幼儿园、家长等方面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7.
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小班初期的大多数幼儿不爱护玩具,不知道也不懂得正确使用和收拾玩具,不少幼儿甚至与别人争抢玩具。针对这些现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一、教幼儿认识玩具,学习正确使用玩具的方法。在教幼儿认识玩具时,我们视具体情况分别以集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例如,让幼儿集体认识娃娃家中的娃娃,教师先神秘地告诉幼儿有一个客人要来,用录音机放娃娃的笑声,激起幼儿的好奇心。然后抱出娃娃,让幼儿摸摸、看看、讲讲娃娃如何可爱、漂亮,我们应该怎样照顾她,和她一起  相似文献   

8.
王凤 《安徽教育》2012,(3):47-47
<正>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攻击、告状、哭闹、破坏别人的游戏、耍赖。究其原因,综述如下:一是自我需要的满足。新奇的玩具作为诱因存在吸引幼儿想占有更多这样的玩具,让内心的渴望得到满足,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此时幼儿的情绪体验是快乐,因为年龄太小,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  相似文献   

9.
活动一:认识玩具狗情况分析我们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我班幼儿对玩具狗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不少幼儿不会正确地玩,损坏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幼儿玩过“狗”之后,也不知道将其送回原处。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不懂得与同伴共同玩,经常争抢玩具。设计本活动目的就在于解决班上存在的以上问题。内容和要求1、教给幼儿正确地玩不同种类玩具狗的方法,培养幼儿归放玩具的习惯。2、教育幼儿爱护玩具,有玩具大家玩。活动准备带万向轮的玩具橱4只(红、黄、绿、蓝),各种类型的玩具小狗(音乐狗、电动狗、高弹棉狗……),脖子上挂有颜色标记。活动过程1、介绍玩具狗。将玩具橱转向幼儿,幼儿观察片刻后提问:玩具橱里有些什么?它们都一样吗?什  相似文献   

10.
玩具所属性对4~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自然实验法,考察了中班和大班幼儿对于公有玩具和私有玩具的分享意愿和分享行为,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对玩具的所属不太在意.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倾向于轮流,忽视同伴以及霸占和争抢玩具的情况较明显.在私有玩具分享上主动性较高,乐于交换.分享行为受成人的引导与暗示较明显.2.大班幼儿对玩具的所属有所顾虑.在公有玩具分享上倾向于共同游戏,出现自主的利他行为.在私有玩具分享上倾向于将交换作为一种手段,道德行为受外界评价的影响较多.研究者据此提出,只有在尊重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分享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玩具少,幼儿间为争抢玩具而摩擦不断:由于操作材料准备不足或无法做到人手一份,只好牺牲部分幼儿亲自动手的机会:老师提问时,小手林立,但总见一些幼儿带着失望的目眼神并伴着叹息不情愿地放下他们的手;在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和操作时,由于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关注和辅导,降低了任务完成的质量甚至无法完成,带来不愉快的以至失败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高卫萍 《考试周刊》2010,(19):234-234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象描述。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7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0%;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的幼儿有20%;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8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更不用说同伴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在工作中,经常看到幼儿为了争抢一件玩具或在游戏中争一个角色而发生争吵。在我们看来,这种争吵并不是一件坏事,其中蕴涵着许多积极意义?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益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有一段时间,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特别严重,想了很多办法都收效甚微。于是,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让梨”的孔融,决定请他出山,给幼儿上一堂“谦让”课,让他们学会分享。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活动便是游戏,这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有着有益的帮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当,或是材料资源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争抢游戏玩具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很多教师采用增大玩具的数量和制定游戏规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从幼儿身心发展出发寻找解决方法,通过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意识,逐渐从无条件道德向有效道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游戏活动,养成同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本文试图通过观察游戏环节中的争抢现象,从深层次去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阐述相应的教育策略,从而为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幼儿同伴冲突事件,如争抢玩具、攻击他人等。这类事件往往需要教师及时处理,以平息事态。那么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促进幼儿的发展呢?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陈迎春 《早期教育》2011,(10):44-45
小班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合作谦让意识差,在一日的活动中常常会因争抢玩具而引发冲突。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我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借玩具”。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三种借  相似文献   

18.
李惠英 《教育导刊》2004,(14):46-46
在教育幼儿时候,教师总爱灌输:年龄大的要谦让年龄小的幼儿;幼儿间一旦发生了纠纷,教师也常对较大的幼儿说:“你是哥哥(姐姐),就让让弟弟(妹妹)吧!不应该和弟弟(妹妹)争抢玩具!”这种提法和做法究竟理智和科学吗?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使幼儿遵守课堂纪律和游戏规则,有的老师喜欢从反面防备和堵截幼儿出错。例如,对自由玩耍时争抢玩具、就寝时高声喧哗等现象,老师往往会沉下脸来大声制止,如“不要抢了”、“别闹了”等,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密执安州立大  相似文献   

20.
幼儿社会行为问题定性的两个层面及教育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占、争抢、攻击、排斥、干扰、破坏等是幼儿社会交往中经常发生的违规行为,也是教育者每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教育者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并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幼儿社会行为问题的道德定性与教育效果请看以下事例。幼儿甲抢了幼儿乙的玩具,幼儿乙哭着向教师告状,教师就将幼儿甲叫到跟前,对他讲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他把玩具还给幼儿乙并向他道歉,幼儿甲没办法只得照办。但没过多久,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像告状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时有发生。教师在处理这类事情时通常对“肇事者”采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