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学授课资格制、编外讲师制及讲座教授制为核心的德国高校教师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这一制度所形成的筛选体系与流动机制是经济理性的体现,而学术自由的理念则是这一制度建立与变迁的依据,两种理念很好地融合在整个制度中.学术自由理念的制度化是在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新型大学理念的繁荣、19世纪以前德国大学的改革,以及民族危机出现与民族精神兴起的背景下形成的.而19世纪初德国落后的经济状况、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则是经济理性的理念得以彰显与强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一、德国教师的管理机制和特点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教师教育和管理的领域,联邦政府只是负责制定教师培训和工资的框架性规定,各州政府负责教师的录用、安置、工资和督导,掌管教师的培养和进修。由于教师一般都是各州的国家公务员,因此,教师的选拔和录用采用国家考试的方式进行,公民获得教师资格的过程是:①取得完全中学毕业证书→②进入大学学习→③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④预备期间实习→⑤第二次国家考试→⑥作为公务员的试用期(一般为2年,长的可达5年)→⑦取得终身公务员的身份。各州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小学教师由高等教育机…  相似文献   

3.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过程及原因。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最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在华势力急剧扩大;一战后至20世纪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  相似文献   

4.
姜丽丽 《华章》2007,(8):29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在英国,随后波及到欧美国家.在英、法等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德国国内还处于诸侯割据,政治上处于分裂的状态.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德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这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中,城市的功能发生新变化,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本文就德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特点做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代德国的统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下半期开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认同时期,19世纪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出现的经济一体化时期,以及19世纪中期开始的普鲁士领导下的政治统一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德国统一奠定了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许多国家(如美、英)的大学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上密切合作,收效颇丰。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教师教育中大学与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可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初,当时的德国境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国力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半个多世纪之后,德意志民族却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引领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终于成为了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曾是一片废墟,并且分裂为两个国家,但几十年之后德国却又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三强之一,并再次实现国家的统一。事实表明,正如"战后德国经济复兴之父"艾哈德所说,没有人比德国人更清楚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国家。德国在电气、内燃机、化学工业和炼钢工业等四个重要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科学成果,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错进行;迅速将科学理论、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并大力发展新兴工业;轻重工业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要经验及发展趋势袁韶莹一、德国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1950年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1950—1957年工业生产总值翻了一番;1958—1969年又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10.
本节介绍了英、法、意、美、日等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0年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对外政策。抓住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解决教学中的理论认识问题是分析本节教材的关键。一、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经济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战后的混乱状态,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和贸易。1925年,它们的钢、粮食和棉花产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煤、铁的产量接近战前水平,工业总产量达到或超过战前水…  相似文献   

11.
一、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法、美等国 相继完成,并扩展到德、意、俄等国。资本主义从工 场手工业时期飞跃到机器工业时期。工业革命极 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资产阶级战 胜封建势力、征服世界的物质力量。在此基础上,到  相似文献   

12.
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先后经历了中世纪初孕育时期"培训者"的诞生、19世纪萌芽时期"职业教师"的出现,到20世纪初一般发展时期由"培训者"向"教育者"的转变,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蓬勃发展时期向专业化、学术化迈进的过程,由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新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高春香 《继续教育》2007,21(5):60-62
德国是个联邦制国家,是世界上开展教师教育培训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比较典型的国家。目前德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培训基本实现了综合性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的一体化培养目标。为此,论文以德国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培训的情况做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模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新科 《继续教育》2006,20(7):60-61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起步与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虽说相对较晚,但是由于受到洪堡现代大学教育思想和博依特技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吸收借鉴当时德国巴黎理工学院的成功做法,加上德国重商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于19世纪下半期迅速崛起,经过20世纪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15.
近代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工业化时期,德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发展和调整。19世纪上半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冲击下,德国教育事业开始取得较快发展。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事业从规模、内容、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德国文化与教育科学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上,还是在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都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19世纪初,德国的工业落后于英国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到20世纪初就迅速崛起成为欧州头号工业强国,而在本世纪又两度从战败迅速走向强盛,现在德国无疑仍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尔曼人在经济上所向披靡,在科学、学术研究及教育上也显赫于世。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无疑在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17.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阶段论述了19世纪30 年代开始的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19 世纪初是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作准备的阶段。从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展情况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时19 世纪30- 40 年代的起步时期和19 世纪50- 60 年代的全面展开时期。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它起步于轻纺工业,却迅速转向铁路建设和钢铁等重工业部门,从而使德国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工业上迅速赶上和超过法国等工业革命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期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勾划出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历史进程及主要模式,着重介绍并分析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和目前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模式、主要特点及其社会背景,并分析归纳了作为职教师资培养中最主要内容的技术专业的学科体系归属问题,以期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德国和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经济和外交关系的时期,德国正处在全球经济和军事强国的地位上,而中国正在努力设法获得西方技术和军事装备,这对于增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势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意义上,清政府希望得到德国的专业技术,以求达到自强的目的。因此,当时双方关系处于互惠状态。从双方面关系发展来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德关系的持续发展,仍然是沿用了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中德关系发展的模式。在中方看来,1897年德帝国主义涉足中国之前,德国表现为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效仿的国家,主要是德国能通过军事手…  相似文献   

20.
从师范模式到综合模式目前,德国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教育。上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惟一来源是师范生很有局限;教师应从社会上选拔。于是,师范学院逐步被并入大学,或被扩建成新的大学及综合高等专业学校。两德统一后,东德也取消了师专。这样,中小学教师培养被纳入普通高校系统之中。“一个未来的教师,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应知’,而且要学习‘应能’。”科莱门斯博士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德国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和研究并重的学习氛围。一个中学毕业生,要走上教师之路,首先必须进入综合性或技术大学学习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