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2.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3.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4.
工人的位置在车间,农民的位置在田头,战士的位置在哨卡……那么,记者的位置呢?可以说在哪儿都可以,因为他要反映各条战线的人和事,不可能有固定的位置,更不能整天蹲在办公室里。对此,著名军事记者、作家魏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好:“记者的位置在一线。”这“一线”二字,就科学、准确地把记者的位置定好了。换句话说,记者不管在哪儿,非要到第一线不可。“记者的位置在一线”,就意味着记者必须直面生活、融入生活,工作并不是8小时工作制,也没什么上班下班之说。著名记者田流说过,记者一睁眼就应当而且必定是在“班”上,也就是说应时刻处于工…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贵有“持久力”记者采访要有“智力上的持久力”和“体力上的持久力”。这两个“持久力”是从美联社记者加弗向那里借来的。他说:“在大西洋的此岸,采访政治及外交事务的记者几乎没有只上8小时正常班、每周工作5天的。”“记者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重要会议也许天明前后作出重要决定,议会有时通宵举行会议。外交宴会往往一直到深更半夜。因此,像一个医生一样,你永远不会真正地下班。”“这需要有体质上的持久力。但是,智力上的持久力也同样需要。突然发表的有影响的政府声明,使你不得不在数分钟时间内对它进行消化、理解、解…  相似文献   

6.
耐得寂寞     
有不少朋友对我说:“你们当记者是个显山露水、能出风头的职业,可要耐得住火爆。”我认为,当记者不但要耐得住火爆,更要耐得住寂寞。不是吗?夜幕降临了,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节目,有的漫步林荫湖畔散心消闲,有的伴着优美的乐曲轻歌曼舞,有的沉醉于酒场、牌局、“长城”边。而我们有的记者呢?仍把夜晚当白天,把下班当上班。春夜里将温馨忍痛关室外;夏夜里听蚊虫合唱在窗前;秋夜里感受细雨阵阵寒;冬夜里领略雪花无  相似文献   

7.
“领导上班开会,群众下班看会。”对这句话,我初听不解其意。后细细琢磨,才明白这是群众对领导机关开会过多、新闻机关报道会议过多的一种辛辣的批评。事也凑巧,年前,碰到一位给领导同志当秘书的朋友,寒暄时,我问道:“近来忙吗?”答曰:“忙啊,每天少不了要给首长写一、两篇讲话稿。”朋友反问:“你如何?”我说:“彼此彼此,你忙着写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9.
在担任《伊犁垦区报》总编辑7年的时间里,宋卫基本上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有位同事说,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宋总编每天工作12小时;快50岁的人了,工作起来从来不知什么叫累。其实,要  相似文献   

10.
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 你们应该走出报社大门,深入群众,广泛交朋友。各行各业,工人、店员、手工业者、作家、教授、演员等都应该交。否则,编辑记者活动的场所只是从市委到区委到基层党委,从办公室到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死心塌地地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时,我们才能享受每天有限的幸福,过得满足而又有意义。” 这是伦丁和保罗通过《鱼》告诉你的道理。 这有多重要? 无比重要!——特别是对成长人来说。 上班族醒着的时间中,有75%用于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准备上班、为工作奔波、为工作殚精竭虑、下班后还要想方设法减轻工作压力等等。 如果我们在一生中为工作花了这么多时间,我们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一些工矿企业的图书馆还存在着不少落后现象。其一,有不少工矿、企业的图书馆,你上班,它也上班(开放),你下班,它也下班(关闭)。逢年过节,你放假,它也休息。这种机关派头、“衙门作风”,于科研、于生产、于工作都极端不利,实在要不得。为  相似文献   

13.
太阳升起一竿高了,他还在“爬格子”。“别写了,吃饭吧!真是的,星期天也不得好过!”她说,“我上班了,别忘了给我要支肤轻松。”她走了。他一坐就是一晌。她下班一进家门,看见桌上的饭菜原封不动,顿时怒从心中升起,问:“药呢!”“药……”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噢,忘了,下午给你拿去。”他怕吵起来影响不好,就压低嗓门说:“下午一定给你拿药,一定。你先休息,今天中午我做  相似文献   

14.
求实的眼睛     
沈阳某处街头,有一对夫妇每日如上班似的准时出现:丈夫双膝和双脚用皮垫裹住,拄着拐杖沿人行道一边徐徐跪行一边向路人频频乞讨;妻子则始终随侍左右,端茶送饭,并适时将老公讨得的满罐硬币、纸钞倒入自己的挎包内。这一幕马路奇观,被悄悄尾随的《辽沈晚报》记者全程跟踪了7小时。终于,记者发现这位中年乞丐在收获颇丰、收摊“下班”后露出了手脚灵便的健康人本相,双腿“残疾”原来是刻意化装的假象。感谢心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记者,睁大一双求实的眼睛,在料峭寒风中悉心观察了大半天,将一出夫妻合演的骗钱双簧戏内幕揭示给了众多的读者。于是,…  相似文献   

15.
每到过年,却要心甘情愿地去挨饿受累,这滋味我不止一次尝过。哎!谁叫我是个记者呢? 拿前年过年来说吧,女儿买了一大批年货跟我说:“爸,年年你为我们操心,今年我上班工作了,哥哥也退伍回来了,你得好好在家过个团圆年。”我答应得挺干脆,可临时又变了“挂”:听说铁路分局党政工团领导年初一要驱车百里之外给抗洪抢险中立过功的大修段职工登门拜年。一听这事,我不禁“动心”了。凭记者的敏  相似文献   

16.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17.
网络媒体:诱人的小妖女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大的冲击首先是人才的流失。33岁的尼克·丹顿两年前放弃了伦敦《金融时报》的记者职业,像今天的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记者一样,大胆地走进了网络时空。尼克在旧金山创办了自己的网络公司 Moreover.com。当记者时,尼克每天是按部就班地早上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而有了自己的网络公司,他习惯夜里工作。到了2000年3月,他决定把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卖给风险资本家,预计售价至少在1000万到2000万美元之间。“我后悔没有更早一点离开传统媒体,开办网络媒体。”尼克说。网络媒体有令传统媒体记者做梦也想不到的东西:一夜暴富。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一个出色的记者,更要使自己处于这样的临战状态: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立即出发,奔赴现场或寻找知情者,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写出新闻报道来。这是基本的道理。可惜的是,现在我们的一些记者,不仅做不到这些,甚至做不到最起码的灵敏和勤奋,即便在“上班”的8小时里,也没有进入应有的工作状态,一年到头写不出几篇像样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20.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