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价值观体系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反映了中国古代价值观的特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应坚持“新集体主义”的一元价值导向,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多元价值取向,坚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立功”“立言”和“立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立德”是最根本的,“立功”和“立言”以“立德”为基础又体现着“立德”。三者统一,就是“内圣外王”,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人崇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盛事,而现实使许多人只有以立言去实现立德立功的生命价值,著书立言成为一种普遍的期待。这种崇高的期待使文人希望所立之言得到批评家的激赏,因而形成“知音之叹”的千古感伤。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分析了知音难遇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于人们正确鉴赏批评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普遍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中,立德重于立功,立功重于立言。随时以国家利益为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建功立业的手段和途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层面总结苏轼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注重其在贬谪时期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在"立德"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苏轼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所建树,既对前人有所超越,又留给后世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获得了无可比拟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提出的“三不朽”观念,是一个以“立德”为核心、以“有所立”为“不朽”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人生价值体系。虽然这三个方面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兼得,却暗合了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所应秉持的价值追求的期许和愿望。“立德”、“立功”、“立言”正是对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的精炼表述,是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也应成为构建教师价值观的基本参考维度。  相似文献   

8.
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一脉相承。表现在人生目的上 ,提倡立大志 ,以天下为己任 ;在人生价值上 ,强调追求崇高精神价值 ;在人生态度上 ,主张务实、操守、奋发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下学术期刊之“立言”叶赋桂张凤莲古人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办期刊即是一种立言,作者和编者为社会、科技和历史文化立言。但要言而不朽,这“言”须“立”得起来。如何“立”?各个时代、社会的标准不一,孔子有孔子的一贯之道,美国有美国的价...  相似文献   

10.
与郭吉成老师相识已逾十年。郭老师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尤其深刻,高大儒雅的他站在一块照壁之前,照壁上以飘逸遒劲的行书写着一句话:“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显然,这句话化用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名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众所周知,这“三立”乃是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不朽”境界,窃以为这“三立”在郭老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文论观一直以社会道德为标准,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文学家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其作品艺术价值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种以德论文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值得商榷。处于文学理论的转型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传统的文论观,构建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以三袁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派,开启了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阶段。一般的看法都将性灵论归功于袁宏道。实际上,袁宏道性灵论的提出,袁宗道功不可没,其文学革新思想是性灵论的先声。作为三袁之长,袁宗道精通佛教,运用禅宗的心性论,在思想上打破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限制,文学上追求革新,要求摆脱束缚,反对雷同,反对摹拟,恢复个性,写出各具特色的直抒胸臆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冯至的《寺门之前》,叶灵凤的《摩伽的试探》和施蛰存的《鸠摩罗什》,这三篇作品中包含着同一个情节模式,即欲望与文明(宗教)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直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在三篇作品中,作家通过笔下人物所反映出的道德立场各不相同,依次呈现为崇理抑欲、崇欲抑理和欲理并重。这不同的道德取向,实际上是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国化的问题,从纵向的时间顺序来看,它们甚至构成了一个流程,显示了把心理分析学说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身体在文学中获得了全面表现。在文学自身发展需求、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思潮和消费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刺激下,1980年代,以王安忆、铁凝、刘恒为代表的作家,开始将文学关注的目光投向身体的自然欲求,接受并肯定这种基于本能的天然权力。在他们的努力下,身体得以回归文学。  相似文献   

15.
“韵”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创作概念,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在我国古代关学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本文拟通过对“韵”理论的形成、“韵”所包含的音乐、人品、艺术三方面审美层次的界定以及“韵”衍生意义的阐述.揭示出这一中国古代文艺关学重要范畴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课有效性评价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飞 《中国德育》2007,2(4):56-60
对高校德育课有效性的评价是大学教学评价的难点之一。从大学生对主导价值内、外化实然状况评价德育课的有效性,是对传统纸笔测试的一种超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行为是建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维度。通过问卷方式设计生活化情境对三维指标的四种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高校德育课评价的新思路和新路径。生活化情境的设计可重点考虑细微情境、关键情境、两难情境和两极情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宋末元初江西“凤林书院”词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考察他们的个性气质和词作风格后 ,认为他们在异族入侵、家国沦亡的时代危机前 ,忠节自励 ,并以词记录他们奋起抗争的心路历程 ,张扬“诗词同理”的词学观 ,词作表现出凄凉感伤的审美特色 ,使诗词传统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获得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啸先生的《真情集》,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它不仅描述了300余位作家、艺术家和其他人士的人品、学品,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情思,而且形象概括地反映了内蒙古地区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状貌。本文从艺术鉴赏、史料价值和指导创作与批评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阐述,以期为当代文坛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文化"三源泉"语料库的构建,可以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及英美文学专业的师生提供背景知识和一个学术研究平台,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研究英美文学名家、名作,该语料库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思想和人格对当代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其深邃思想的影响下,当代作家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认知,并对自己的文学和人生之路做出选择;在其坚毅的战士人格的熏陶下,当代作家继承了他鲜明的爱憎立场和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硬骨头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