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幼儿园“多元智能做中学”整合课程既有“全球化视野”,也注重“本土化行动”。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力图体现“主题连续体,纵横大贯通”,教师教学力求做到“计划课程具体到位,生成课程灵活创新”,保证教师合理有效地开展计划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不断生成课程。幼儿园课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的集体探究活动,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的个别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吲课程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实施模式、《幼儿吲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那么,幼儿园教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开展活动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决定着教师由活动理念向活动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陈宁 《早期教育》2008,(2):23-25
“游戏课程”建构于1989年,是上海学前教育多元课程模式中的创新之一。作为“游戏课程”研究的主要基地,南西幼儿园对“游戏课程”进行了长达18年的探索实践。十几年来,南西幼儿园在贯彻《规程》《纲要》精神,落实“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上积极探索,着力解决一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生成和预设始终平行分离”、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活动难以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等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回应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为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中心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在生成课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肖鸿萍 《贵州教育》2005,(19):19-2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就当前大多数幼儿园来说,教育活动主要以教师预设为主,教师与幼儿合作生成、幼儿自主生成的教育活动只占极少的比例或几乎没有。在这种状况下,要求所有的幼儿园马上改变预设课程的模式,自主建构园本课程,要求所有的教师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使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活动。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路人”;幼儿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的“教导”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过程;而发展又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过程并通过各种积极主动的自主行为进行活动的结果。教师的“教导”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绝不是幼儿  相似文献   

8.
儿童具有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天性,自然对于幼儿教育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自然课程的生成是指在幼儿园室外自然环境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自然需要和感兴趣的自然实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生成能帮助幼儿获得情感、道德、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课程.其内容选择取向主要有: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活动观;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价值观;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成了教师们的热门话题。其实,作为课程的生成方式,“生成”一词并不惹眼,它只是一个没有思想内容的动词而已。然而,当“生成性课程”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突然变得惹眼起来,特别是当《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新一波讨论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教师预设性活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等…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灵活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成活动内容,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地学习。这是个动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实地访问学习的基础上,阐述了埃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护理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整合、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学习评价的形式、临床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等教学实况,引发了对高职护理教育的思考,倡导高职护理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的"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在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创造性地提出并充分论证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法。当前,在职业教育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要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则,二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课程、课堂教学观念及惯性思维的束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融“做、学、教”于一体的高职语文课程设计模式,有助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在批判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批判性、创新性、实践性、主体性、灵活性等五大鲜明的理论特征,对于当今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诸如因循守旧、实践性知识偏少、学员的学和做被置于边缘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要转变培训理念,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员为中心,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具有乡土味的课程内容,建立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运用在实践中研究和反思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通过与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设置来体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课程设置落实。实践证明,职教课程设置有5条应予遵循的规律:必须有利于"做中学"和"做中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动态的相对稳定;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培养目标实际、办学水平实际、服务对象实际;必须防止"一刀切",照顾地域差异性、专业多样性和生源分层性。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在依托地方建专业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从"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工学结合、课堂教学"四方面入手进行重点深化,抓住了当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可助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到位。"四重点"深化即:以面向地方产业为重点,深化专业定位;以教学项目开发为重点,深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合作共建为重点,深化"周、月、季"工学结合改革;以学生作业开发实施为重点,深化‘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陈为  范骏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0):44-46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更加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要,实施"教学无缝,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网络教学,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极为重要,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以“过程导向”的后现代课程观为理论基础,其开发、设计和实施必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进学生与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情感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强调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倡自主参与式实践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基本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性质:它是一种正式和必修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既是国家课程,又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9.
高职综合实践课程是融合了技术知识学习和技术实践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基于体验学习理论,高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应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采取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个阶段构成的体验学习圈模式,使学生在做、思、学、再做的循环过程中生成经验。  相似文献   

20.
New devolutionary powers for education have been enthusiastically seized on by politicians and policy-makers alike to promote a more integrated and holistic form of education in Scotland. This period of curriculum renewal offers the prospect of increased levels of outdoor education; however, to date there is a lack of a clearly agreed rationale for learning and clarity about how curriculum will be experienced by students. Consequently, we analyse pertinent conceptual questions about these matters through reviewing articles and policy announcements prior to advancing, in a preliminary fashion, a rationale for outdoor education which conceives of outdoor learning primarily as a moral endeavour. In developing the proposed rationale as the organising framework for learning, the article critically considers the multifarious challenges of connecting policy intentions with the authen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In so doing it discusses many of the most apparent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al barriers to learning, which have led in recent years to fragmented provision and the under-realisation of increased levels of deeply embedded and connected outdoor learning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