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对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及劳动收入这三个概念经常混淆。按劳分配,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  相似文献   

2.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很明显,它是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中的.而按劳分配则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很明显,按劳分配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因此两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根本不同的,不能等同.相同道理,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也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必然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中,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在我国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4.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它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  相似文献   

5.
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指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依据和尺度,按比例分配劳动的成果,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按分分配是与消灭商品经济的预测相联系的,也就是在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全社会生产完全有计划地安排的前提下,劳动者的劳动从一开始就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成果的计量和分配不直接采取价值的形式,而是直接按劳动时间计量,以分发劳动券的形式进行.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存在,在实行按劳分配中还受到多种作劳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贯彻中还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不公.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与借贷关系和股份制有关的利息、股息,巳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问题。过去人们把利息和股息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一概予以排斥,现在有些人却把它们当作按劳分配的一种方式,并提出“按资分配是按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分配”的观点。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文摘》1986年第二期,摘登的郭世辉同志的观点。本文主要就郭文的有关观点进行商榷。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巳有正确解释的两种不同的分配制度。但是,郭文为了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分配制度,特意作一番新的解释。他说:“按资分配跟按劳分配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社会总产值(或企业总收入)由三部分构成:C+V+M,通常所讲的按劳分配是指以工资奖金形式对V即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这部分价值的分配。因此,劳动者将自己工资奖  相似文献   

7.
"挑战"劳动价值论的新课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正确理解和贯彻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原则和实行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政策,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对经济理论界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劳动价值论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但是,这种传统涵义的按劳分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赋予按劳分配以新的涵义,即把按劳分配的“劳”理解为劳动力价格。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应该是按劳动力价格分配。  相似文献   

9.
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关键在于要准确地确定劳动者实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而要准确地确定劳动量,必须有科学计量劳动的尺度和依据。所谓计量劳动的尺度和依据,就是指按什么形态的劳动来计量。劳动作为一个运动过程,它在不同的阶段上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在劳动前表现为潛在形态,它是劳动能力;在劳动中表现为流动形态,它是劳动消耗;在劳动后表现为凝结形态,它是劳动成果。这三种劳动形态是联系的,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是一致的,劳动能力强,劳动消耗就多,劳动成果就大。但是,它们往往又是不一致的,劳动能力强,但不好好劳动,劳动消耗就少,成果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列宁也说过,实行按劳分配时,各个劳动者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各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劳动者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清楚: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同,按不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为什么还是按劳分配呢?既然不同能  相似文献   

11.
1 根据马克思列宁的论述,“按劳分配”可以概括为:社会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以后分配给个人的消费品: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但是,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还不具备直接实现的条件,理由如下: 首先,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以三个既定前提为出发点的。其一,是生产资料的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其二,是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其三,是商品经济的消亡。但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践却证明:上述三个前提并不完全具备,除第二个前提外,其它两个已被实践所突破。既然前提不具备,那么,实现全社会范围所统一的“按劳分配”条件当然也就不完备。其次,从分配过程看,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就是有些同志概括的“两级分配”,即从马克思设想的单一的个人劳动直接参与消费品分配,变为先由企业集体劳动参与社会分  相似文献   

12.
1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按劳分配所分配的是国民收入中属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条件;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是劳动,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要作社会扣除;在分配个人消费的部分时,实行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相似文献   

13.
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但是,有的人划不清按劳分配和“按酬付劳的”界限,存在“按酬付劳”的思想。这种“按酬付劳”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矛盾。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课题是要打破大锅饭,而“按酬付劳”实质上是要吃大锅饭。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包括为社会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两部分,国家和企业必须对劳动者为社会的劳动作出扣除。如果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1.按劳分配(按语部分,1页)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亿万劳动人民带来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这同资本主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分配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按劳分配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它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  相似文献   

15.
在讲授“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这一知识点时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就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各行业、各企业的劳动者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获得等量报酬,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三)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四)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五)收入悬殊就是分配不公。为了拨开迷雾,走出误区,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五个不等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等于社会主义分配方式马克思说:“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按劳分配的具体依据和对象是由劳动者投入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决定的,劳动的资本性决定劳动者必然要参与新创造价值(v+m)中的m的分配;就资本化的劳动力而言,按劳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动力资本分配,它是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提出“按劳分配”的原则。列宁、斯大林发展了“按劳分配”学说,并在苏维埃建立和实践了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收入分配制度。萨伊发展了斯密的要素决定价值论,提出了要素分配理论。中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上可以建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即把分配分成两个层次,各个层次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初次分配采取按要素分配原则,再分配采用按劳分配原则,并使这两种分配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保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达到最终分配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8.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其所有支付报酬,分配的依据是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对自己的劳动力也具有所有权,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描述的按劳分配,应该把按劳分配纳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按投入的活劳动分配,按投入的物化劳动或投入的劳动成果分配,按投入的风险分配,按投入的自然垄断性资源分配,按生产经营成果分配五大类。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劳”有三种形态,并不是仅依据劳动能力进行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与资本家所得并不是按体力劳动能力分配与按脑力劳动能力分配的差别,而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与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区别,其分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剥削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分配中的剥削性逐步消除,逐步走向劳动作为单一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要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在分配理论上一次新的突破,对做好高校工资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高校工资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依据按劳分配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借助于货币,对劳动者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给以劳动报酬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