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白话在词汇、语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红学日趋成熟,但对其人称代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只有某些近代汉语专著在讨论代词时引用了《红楼梦》中的部分语句作事例,如吕叔湘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和蒋绍愚、曹广顺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史》。本文主要从词汇语义方面研究《红楼梦》第一人称代词,总结它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文本语符充满了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语符结合的基本规律。描写、分析《红楼梦》语符的转换机制,有助于较为深入地探讨汉语语符转换的系统规律。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所收《红楼梦》词语释义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以补辞书之疏漏。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成书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语言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被字句是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句型,本文在对《红楼梦》中的被字句进行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并总结了被字句的下位句型,试图探索被字句在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化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惯用语作为其中常见的语言形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该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惯用语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以此展现汉语惯用语多样的英译手段,为今后惯用语的学习和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量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征之一。虽然量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但对量词的研究起步却相对较晚,对专书的量词研究也相对较少。《红楼梦》作为一部重要著作,它反映了当时语言发展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史重要的语言资料。选择《红楼梦》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完善汉语语法学和词汇学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对霍译本的研究已较多,而对杨译本基本是一笔带过.实际上,关于威妥玛音译系统,许多学人一直似懂非懂.由于姓名文化的重要性,加上《红楼梦》作品的经典性,有必要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再次进行研究,对威妥玛式拼音系统进行探源,以期对当代汉语姓名英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语言是18世纪汉民族共同语的典范。本文以《红楼梦》中的一部分古今同形复音词为对象,考察了其感情色彩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情况。通过考察能够看出,从《红楼梦》到现代汉语,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已经非常复杂,表现在一个义位内发生变化和随义位的增减发生变化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又有词义升格和词义降格两种变化形式。对这些变化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红楼梦》语言的某些特点,而且可以从中观察到汉语词汇在近二百年来的一些发展演变线索。探讨这些历史演变的规律,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掌握现代汉语的词汇体系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结构的角度对《红楼梦》中两百多条惯用语进行全面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红楼梦》惯用语单语节占多数,其中以词组形式出现的居多。从语音结构看,三音节和六音节的惯用语居多。通过与《金瓶梅》与现代汉语两个时期惯用语的纵向比较,认为汉语惯用语结构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双语节惯用语和单语节句子型惯用语随时代的发展趋于减少,以三音节为代表的单语节词组型惯用语随时代发展逐渐增多,并成为现代汉语主流。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书中语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红楼梦》中俗语的译文进行分析。本文探讨了汉语俗语英译的处理方法,论述了翻译中汉语俗语的处理要从语篇入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再进而选词用字,以求达意传神。  相似文献   

11.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充斥着浓浓的口语味道的文学名著,其中很多语言现象都流露出现代汉语口语的痕迹,词缀就是其中的一种。“家”作为词缀古代已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红楼梦》的时代有些用法消亡,有些用法依然存在,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以散文、随笔和杂论等方式写下了许多阅读《红楼梦》的认识和感羹,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和归纳。他们对《红楼梦》的种种解读,承栽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内涵,同时也折映出相当复杂的人生印痕与心灵投影。他们以切进形象的言说方式,既深化着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和认识,又填充着文学宝库里的遗产珍存,更呈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3.
曹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6):32-34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曾流行于京津、沈阳地区的满族曲艺子弟书继承了《红楼梦》雅俗相谐的语言艺术。雅致之处,妙化诗词,"如乐中琴瑟";同时,俗语、比喻陈字见新、朴语生色,富于生活气息。子弟书满汉合璧,延续了《红楼梦》的艺术生命,可称是对《红楼梦》光辉地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语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来源及构成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折射出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文章通过对《红楼梦》汉、英版本中“死亡”的典型委婉语用例加以对比分析,以透视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谐音双关修辞格的大量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从音效和释义两个层面分析<红楼梦>中地名、人名以及诗词中谐音双关修辞的英译,通过表格量化对比,最后论证了不可译性在<红楼梦>谐音双关修辞英译中的部分表现.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伟大的作品,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如前人所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既有借鉴又有超越。文章试图从游戏描写方面对两书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这部奇书,读不厌,想不透,论不尽,说不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有的人严肃认真地讲述,有的人只是"戏说",还有的人"恶搞"。但是,通过口语、文字、说唱、图像、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红楼梦》得到极其广泛、极其深入的传播。《红楼梦》的哲学不是理性哲学,而是悟性哲学,属于艺术家哲学。  相似文献   

19.
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的双关,探索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指出汉字符号的能指,所指,以及它们的关联——意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文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