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让中职生学会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必须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去珍惜他人。所以,要想建和谐社会必须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先自己和谐。因此,中职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面对中职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淡漠、无视、无知,作为德育老师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看到他们因为无知才无畏,因为狭隘才偏见,因为自卑才自傲、因为浅薄才喧哗。面对这样一群年轻气傲,无知胆大,自欺欺人的在害己害人的挥霍生命的孩子们,作为他们的师长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才对得起自己和他人。这是我们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偏见是什么?偏见是宇宙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一切偏见究其本质皆如此。假如人类没有大脑意识,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偏见。然而,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最大缺憾处,除了暴力之外,恐怕最普遍的便是偏见。  相似文献   

3.
童心     
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偏见是什么?偏见是宇宙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一切偏见究其本质皆如此。 假如人类没有大脑意识,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偏见。然而,人类文明与文化的最大缺憾处,除了暴力之外,恐怕最普遍的便是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历史,始终未能根绝类的偏见的存在。过去,人对他所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看法、对他自己的类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的看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看法,与其说它们出于人对这些问题的无知,不如说出于人类的偏见。今天,这类偏见可以说是基本上被克服了,但仍有其他一些偏见被保留着,同时还产生着新的偏见。在这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生命意识源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来自外部世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触发。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从本质上来说,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进程中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悟,是对时光易逝、生命难以长久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说,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生命意识的哲学意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一种时间观念,但往往包含着对于生…  相似文献   

7.
在早几天会见西安体育学院老院长文超时,他对于把体育界的人说成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颇有微词.我对他说:"偏见比无知走得更远."不懂体育,却又怀着偏见评论.  相似文献   

8.
一、语教学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源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来自外部世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触发。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从本质上来说,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进程中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悟,是对时光易逝、生命难以长久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说,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生命意识的哲学意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一种时间观念,但往往包含着对于生命消逝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这是学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往往面临着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理性的质疑使得现代艺术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这使很多人对其鲜明的先锋态度有所误解——认为是一种无知混乱的呓语。而实质上,从现代艺术的源头来分析,艺术家们其实是抱着了解人类的愿望,推翻一切规定人类秩序的偏见,从“人”本身出发,通过找到“关系”这一媒介,将生命力保存在艺术中,从而得出“艺术是一个独特世界”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10.
童心     
成熟了 ,却不世故 ,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 ,却不虚荣 ,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 ,我称之为慧心。童心和成熟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 ,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 ,同时心灵依然单纯 ,对世界依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 ,这完全是可能的。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 ,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 ,因而毋宁说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 ,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 ,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 ,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相反 ,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大敌。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 ,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 ,看不到自…  相似文献   

11.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信念是人的活动的基础和支撑点,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信念的改变反映着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的变革。信念对于人的活动的这一意义表明,信念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意识;信念的存在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意识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信念的丧失则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崩解。因为,从人的活动的存在看,信念是人的精神家园,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相联系,展示人的存在;从人的活动的历史变化看,信念是人的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12.
惊异在哲学上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从平常事物中发现其不平常性.艺术创新就是在无知与知之间产生探求的激情,用个体对自然生命形态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进行艺术创造.惊异的好奇心与艺术创新的求新意识在此具有哲学上的同源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13.
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4.
敬畏生命,是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的箴语,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平静地面对死亡,面对苦难,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树木     
敬畏生命,是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的箴语,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平静地面对死亡,面对苦难,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生命     
敬畏生命,是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的箴语,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平静地面对死亡,面对苦难,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敬畏生命,是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的箴语,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平静地面对死亡,面对苦难,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回顾过去,偏见已经在人类历史上画下了血淋淋的一笔,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可能只在意那些显性的偏见,而隐性的偏见,却深深压迫着生命的蓬勃之力。如今,当我们谈论偏见的时候,我们往往立刻联想到性别偏见、地域偏见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偏见反而似有愈发膨胀的态势。偏见研究的泰斗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的本质》开篇即说:“世界上没有一处角落完全不存在群体性的歧视。我们受到各自文化的束缚,就像查尔斯·兰姆一样,是‘一束偏见的集合体’。”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思维的偏见之外,我们空无一物?  相似文献   

19.
写给教育学界“潜在的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学?学是无知的意识对真理的热爱!为什么思?思是理性对可思事物的执着!为什么执着?执着是我们行生命之路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叶子的离开     
春之萌动,夏之激情,秋之沉默,冬之思索,美丽的世间永恒的话题。但世界千变万化,美丽又怎会有个定数呢?只有无知的人会固执己见,不求变通。只有经历过生命的灿烂,经历过众多色彩的人,才会拥有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苍穹之下的世界是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