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多丽斯·莱辛《金色笔记》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斯·莱辛的代表作,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当代女性的多重自我以令人惊异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展现。作品以其奇特的网状结构,传统与非传统叙事的结合,多维非线性的情节安排,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2.
论多丽斯·莱辛小说中的现代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是对多丽斯·莱辛小说中的现代性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暴力的儿女们》、《金色笔记》的等作品从女性对种族的思考、对女权的疑问、对女性心理分析的展示以及小说的现代结构等来表现其现代女性小说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斯·莱辛的代表作,描绘了20世纪50年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当代女性的多重自我以令人惊异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展现。作品以其奇特的网状结构,传统与非传统叙事的结合,多维非线性的情节安排,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多丽丝·莱辛作品分析,透过其期望构建种族和谐、两性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崇高人文理想,剖析其作品人文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杜量 《培训与研究》2008,25(4):22-24
多丽思·莱辛(Doris Lessing)堪称英国文学史上与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齐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涉及种族、性别、人生的丑恶等。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为读者提供了南非殖民统治下的种族歧视和隔离状况,同时也让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女性生活逐渐进入读者的视线。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出发,结合后殖民地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探索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这一人物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6.
在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下,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的美学思想渗透着深刻的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小说的代表作品,探索《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的后殖民语境。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吾国与吾民》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滨孙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该小说自发表之后就一直备受关注。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读者,特别是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鲁滨孙漂流记》中体现出来的后殖民主义色彩。从这一全新角度对《鲁滨孙漂流记》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殖民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实质,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倩  万雪梅 《海外英语》2024,(6):200-202
在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克里奥尔黑奴》中,情节发展刻画了前黑奴希科和穷白人阿格蕾伊面临的饥饿困境,希科无私地将来之不易的食物送给阿格蕾伊,表现出其利他主义的一面。而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个隐性进程,以饥饿困境为支撑点,它凸显出对黑奴屈从主人的刻板印象,展示出肖邦种族观念中保守性的一面。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既互为补充又互为颠覆,邀请读者做出复杂反应,对于全面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家思想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自我呈现体现在女性气质的梦魇重复、女性以身体为主体形式的抗争、女性生活空间的建构和女性历史的追溯与重塑。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文本叙述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反映了莱辛的文化身份和在女性自我呈现中建构的女性身份及其体现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8,(1):69-71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切入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予以观照,"爱的习惯"实为男性权力和意志的体现,透现着女性的他者化、物化以及男性的自我中心主义。遭遇爱之习惯的女性以各自的方式进行抗争,对父权话语体系做出程度不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莱辛的关学、文艺学专著《拉奥孔》,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诗歌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不同特质,有力地反击了新古典主义者所崇尚的诗画一致说,其现实主义文艺史观及实践对德国民族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中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饥饿的女儿》通过女孩“六六”成长经历中的“食饥饿”和“性饥饿”,以超然的冷静叙述把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苦难写得铿锵而绝断,宗教式的“苦难”意识显示出生存不可洞见的意味。虹影个人化的生存经验、拉康式的精神镜像使得她的创作执拗地进入女性自我的精神深处,优雅而又毫不留情地去打开那些生活死结。  相似文献   

15.
《大地》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作为背景,讲述了王龙一家在各种灾难中挣扎抗争的故事,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以及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本文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从《大地》的主题、女性地位以及生活文化等方面分析作品的后殖民主义特征,并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探究了她创作的动机,最后指出《大地》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作品,它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莱辛的《拉奥孔》没有看出欣赏者对诗画的接受方式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由眼观物,由耳听声,只不过是人在感知事物的表象,最终这些形与声都得经过人脑的整合,而人脑的整合也即想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Laokoon)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主题,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诗歌艺术和造型艺术的不同特质,揭示了诗画的不同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同时展开了对丑的论述.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莱辛根据"拉奥孔"群雕而著的美学名著《拉奥孔》,被誉为"现实主义美学里程碑"和"启蒙运动思想武器"。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其历史现实的意义、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莱辛的《拉奥孔》在西方美学史上一直受人关注。一些研究者将其视作政论性作品来解读。笔者认为《拉奥孔》是一部美学著作。针对拉奥孔雕像探究古代诗画的美学问题,针对诗画一致说强调诗画相异性,针对高贵静穆说提出“有人气的英雄”,从而对当时德国风行的伪古典主义美学理论进行讨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挖掘”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喷泉池中的宝物》。小说主人公在追寻自己生命意义(即“宝物”)的过程中经历了美的发现、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意义的颠覆和重构。“宝物”对于米润是启迪自我,寻求存在,而于伊甫瑞姆则是美与和谐。如果说他们生命直线的第一次相交导致了彼此从对方身上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第二次则毫不留情地彻底消解了意义。小说在反复的解构与建构的张力中延伸开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暗示了生命应有的无限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