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营养全面,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全面的"营养"。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一日三餐",儿童阅读也是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一致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在孩子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才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许多教师和家长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营养全面,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全面的"营养"。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一日三餐",儿童阅读也是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一致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在孩子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才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许多教师和家长  相似文献   

3.
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合理地搭配一日三餐,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营养全面,孩子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全面的“营养”。阅读是孩子精神成长的“一日三餐”,儿童阅读也是教师和家长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家一致认识到阅读很重要。但在孩子课余时间有限的睛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才是营养全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许多教师和家长对此感到很迷惑。从国外和台湾地区的阅读经验看,  相似文献   

4.
文化建设是要打造理想的社会和美好的人生,寄托着对于明天的梦想。中国孩子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成人社会为其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今天这个时代环境下,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成人,不仅要使孩子们远离三聚氰胺毒奶粉这类物质食粮的威胁,而且还要抵御有害的精神文化,将真正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的儿童文化食粮送到儿童们的手中。  相似文献   

5.
周海燕 《学子》2014,(8):60
正一、返璞归真,把童年还给孩子1.用文学滋养心灵教师创造的"自然"环境可以是书香氛围。学校的学习生活比社会、家庭生活多了一些场所限制,因此,教师便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学校生活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之一。优秀的儿童作品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孩子的心灵需要这  相似文献   

6.
正《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家教馆)作者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推荐理由: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新的一年,我们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吃得好不好,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营养是不是供应充分。  相似文献   

7.
活动区游戏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让活动区游戏真正回归儿童,让幼儿在其中收获快乐与成长,需要幼教工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究儿童的活动区游戏,从儿童本身、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三个方面来思考回归儿童的活动区游戏的创设、支持与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他们普遍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在制度化的学校里,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关怀心灵成长是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诉求,所以学校要构建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德育环境。这需要学校关注以下几方面: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学校管理文化;让全体教师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的参与者;教师要注重与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9.
儿童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心灵的自由是这一发展的核心条件。可审视语文教学,学生存在缺少反思的意识和表达的失语,缺少精神匀速成长的权利,缺少课程构建及选择的主动等现象,这些现实禁锢着学生精神自由的成长。要解除这些控制,就要呵护儿童的天性,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解放被蒙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痕,应彰显生命的灵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把语文课上到孩子心里去"。本文就一些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快解决的现象,从语文课堂同儿童心灵一起存在、成长和升华三个角度谈了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儿童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心灵的自由是这一发展的核心条件。可审视语文教学,学生存在缺少反思的意识和表达的失语,缺少精神匀速成长的权利,缺少课程构建及选择的主动等现象,这些现实禁锢着学生精神自由的成长。要解除这些控制,就要呵护儿童的天性,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解放被蒙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他的学生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心灵转换。归根结底,教育是影响儿童精神成长、温暖儿童心灵的事业。教育就是要用全部的心灵让儿童温暖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赵兰会 《中国教师》2008,(22):25-27
<正>孩子喜爱游戏,孩子需要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快乐王国。儿童传统游戏伴着一代代孩子成长,带给了他们智慧、健康和无穷无尽的快乐。近年来,我园结合《儿童传统游戏的现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96-100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文化语境下,人们一面享受着物质与技术的繁荣与便利,一面又承受着心灵上的空虚与彷徨,现代人的生存发展遭遇空前的困惑与危机,每一代新生的儿童都被喻为"垮掉的一代"。人类精神的复归,必是从个体精神之初的儿童时期成长起来,以童年精神为起点与"母体",探析儿童精神教育路径,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哲学、儿童游戏、大众媒介等路径,培育儿童精神,以守望、复兴现代人逐渐荒芜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水韵启秀"是我校的校训,它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儿童发展的一种方式,更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具体而言主要是指用"善"、"容"、"恒"、"智"等水的精神转变,引导儿童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润泽孩子的心灵,打开孩子内心的自主发展动力,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作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泛进入教材,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培育着学生的精神,促进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一、精神营养——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渊博的学科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生动的教学方法,而且更需要拥有"精神"的成长。文章提出,与知识、技能、方法相比,应更看重幼儿园教师是否能给予儿童安全、幸福、温暖、自由且具有一定教育挑战意义的精神力量。这是幼儿园教师的魅力所在、意义所在、希望所在、灵性所在。这关乎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心灵与生命层面的培育,有赖于高等教育机构的熏陶与润泽。幼儿园教师内在精神的塑造,不仅需要在工作中的磨练,而且更需要师范院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艳 《儿童音乐》2011,(12):60-61
正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其中,最热门的焦点便是"低幼儿童的艺术培养问题"。"低幼儿童"是指3-6岁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艺术培养条件及程度已成为众多家长选择幼儿园及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如需要开设钢琴课、舞蹈课、民族器乐课、声乐课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培养在低幼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已  相似文献   

19.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精神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精神成长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精神关怀应该是向善的、向上的、启智的和审美的,它使学生的心灵生长出精神、思想、情感、道德、意志与想象的一翼。缺乏这一翼,就难以拓展人日益狭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是文化人,读书就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是专业人士,读书就理应是一种成长载体;教师是儿童成长的引路人,读书就理应是生命之树常青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是永放光辉的明灯,是学校集体的丰富精神生活的源泉。读书,是一个富有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借以通向儿童心灵的门径。"作为一个教师就必须是个"读书人",读书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应该是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1.读书可以养心身体需要滋养,心也是需要滋养的,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来滋养,而这些东西大都来自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