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周伟 《教师》2014,(16):39-40
数学理性之美就是抽象数理的感性表达。当理性的认知过程产生时,抽象的数理总能表现出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诸如对称、次序、韵律、间隔、统一等各种优美、和谐的比例关系。数学学习中,这种关系能创造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美之和、美之蕴、美之智的境界,理性之美便如期而至。让数学充盈理性之美,当是对学生生命丰盈成长的一种成全。  相似文献   

2.
从事教育多年来,我深知教育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割离的一部分,我感叹于它的深邃,更执着于它的伟大意义——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的生命之美。行走在教育之路上,除了感受到教育让我的生命得以充实与完臻时,我更加明白教育赋予管理者的一担重任。在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一种思想、一种远见、一种执着更是前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茶禅文化既是中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禅思想的重要体现。茶与禅在相互融通的过程中逐步催生出了“茶禅一味”的审美理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命题。“茶禅一味”之美包含了三种层次的美:茶禅共通的本性“清苦”之美;心境上的正心、静心和平常心之美;妙悟所领会的精神自由、此岸人间和天人合一之美。“茶禅一味”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美学思想,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和最高追求是“道”,在其思想起步的地方并无专门之心去“求美”,但“道”在运行过程及对人生的影响中,不期然而然地指向了一种最高的美学精神,也即庄子说的“大美”。一方面,“大美”是一种道的可感形式;另一方面,对“道”的体认需借助于美的活动和精神。天地运行是道的显现形象,天地之大美即是道的可感觉形式,而天地的审美之维在于其整全、无限、无为的特性。道家美学思想通过对道和天地大美的体认而立足于人和人生,对走出现代教育的困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天地大美立教,强调“内养”之“修道”,此修道过程也是成就生命之大美的过程:其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完整而丰富的人,因此需要警惕现代教育中知识技术对“道”的分裂和遮蔽;教育之本性在于以有限的“教”启示和通向无限的“道”,因此需要注意解脱于有限的教育内容和载体的束缚;教育应无为而无不为,因此需要顺任自然而非威慑强制,以道主知,还天地万物以生机。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常州市刘海粟小学坚持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刘海粟的精神之美,导师生之品;以艺术的高雅之美,润师生之性;以向善的情怀之美,育师生之灵。学校坚守儿童立场,营造活泼泼的生命场,建构美滋滋的课程场,开展甜津津的活动场,让学校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美田园、生命享受的美乐园、生命创造的美学园。  相似文献   

6.
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生命是和儿童少年青年的生命共生互动的;而后者正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活力也最具多种可能性的阶段。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呵护中小学生的成长之美,维护他们成长的权利,培育青春精神。这个培育过程会反过来滋润教师的生命而使之永葆青春。这是中小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所特有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渗透生命教育,引领学生寻找和感悟生命中的人文之美,领略自然之美、健康之美、灵魂之美和思辨之美,从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41):166-167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教师只有敬畏岗位、敬畏生命、敬畏法规、立德树人,才能焕发教育的光彩,童心之美也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9.
技巧运动中的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它是以人体美为前提,力量美为基础,造型美为核心,独创美为生命,音乐,舞蹈美为其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综合之美。  相似文献   

10.
邵永红 《福建教育》2023,(26):12-14
<正>生命教育活动,要让学生感悟和绽放生命之美,灌输、说理是难以奏效的。生命教育要求我们看见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实践着力点,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引领学生在获得积极体验的同时化解成长难题,读懂并享受生命之美,从而让师生的教育生活充盈智慧和人文之美,让师生的生命世界充溢良善之美。  相似文献   

11.
数学的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教师应当积极引领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学习数学,努力做到感悟经验积累的过程美,力现学习探索之奥妙;欣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显现模型建构之美妙;感受数形结合的奇巧美,体现几何直观之精妙;品赏思维灵动的智慧美,展现创新发展之绝妙,从而追求品质学习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正绿色是和平与和谐的象征,同时也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绿色、健康、活力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乐享生命过程,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一、高中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内涵和特征所谓绿色生命课堂,实际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的诗情画意之美,然后将其运用到生活之中,感受诗意的生命之美,让语文课堂成为  相似文献   

13.
刘衍域 《成才之路》2011,(22):11-11
生命如花,需要阳光以沐浴;生命如林,需要雨露以滋润;生命更是一种思想成长的历程,需要阅读去引导。生命的成长需要阅读,而对语言之品味,是吸纳生命所需营养的过程……品味语言,何其重要!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魏建胜 《师道》2007,(10):48-49
语文是美妙的!美在对生命力量的召唤,对人格魅力的感化;美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与亲和;美在真实,美在最接近于生活,是生活美的一种浓缩。语文学习是美好的!美在她像温暖的阳光,在她的照耀下,我们茁壮成长;美在她像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美在她就是一架天梯,助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86):72-74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语言的教学,也是一门美的教育。英语教师利用英语语言之美,将美育渗透于初中学校的英语课堂,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让英语课成为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  相似文献   

16.
《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的荒芜,以及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的生命,更以及在荒芜地坛之中、斑斓生命之上、史铁生在痛苦之中由人的意志战胜厄运的自由选择。这样三重内容依次向读者展示自然之美的三重境界,即荒芜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这三重层层递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生命进程,是自然之美所在。  相似文献   

17.
真善美的统一:“三生教育”内涵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善美是存在显现的不同纬度。真首先是一个存在问题,然后才是认识论、逻辑学问题;善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然后才是伦理学问题;美首先是关涉如何生活的问题,然后才是美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善美是生命存在的真善美,是“此在”显现的不同维度,即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而且,其必然体现于“三生教育”中,具体可表述为:生命教育求真,生存教育求善,生活教育求美。“三生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张丽钧 《上海教育》2011,(22):58-58
教育之美,是人间大美。“追求美”的教育意味着,教育要追求美;追求“美的教育”则意味要懂得教育之美,理解教育之美,并执著于教育之美。追求美的教育就是要以对教育美的理解,实现教育对美的追求;以教育对美的追求丰富与完善教育之美。  相似文献   

19.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由此可见,诗意语文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语文的诗意美全在于文本之美,那么如何立足文本,营造语文的诗意美呢?笔者认为具体可通过三步骤来实现,即课前钻研文本,发掘诗意美;课堂解读文本,展现诗意美;课后沿用文本,创造诗意美.  相似文献   

20.
芸的形象之美是《浮生六记》的核心魅力所在。文章从陈芸追求的情爱之美、生活艺术化之美和坚韧的生命之美三个方面来分析陈芸的形象之美,从而指出,陈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一曲追求爱和美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