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晓哲 《海外英语》2013,(16):177-179
D.H. Lawrence, an assumed advocator of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has impressively created, out of his evaluation of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woman. But influenced by the conventional andocentric culture, D.H. Lawrence ’s consciousness of male superiority is actually all the way working in his writings; leading him to the creation of alienated women characters that can only find their happiness in female obedience and concession.  相似文献   

2.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评论家对他有着赞赏备至的评价,也有着强烈的诋毁。仅就其笔下的女性人物而言,就充满着令人赞叹又使人困惑的诠释。通过对劳伦斯几部主要的比较研究,笔者以为父权社会的国性中心主义思想始终深沉在他的心里使他在企图尝试指出妇女达到真正完美幸福生活的途径时,仍然不免流露出其男权意识形态。他笔下的女性也就是显现出强烈的异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他的笔下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她们因与环境的不和谐而使感情受到压抑,人格发生分裂。她们的生活充满了痛苦、迷惘和无奈。  相似文献   

4.
在男女关系上,劳伦斯常常是自相矛盾的,在赞美女性的同时,他也不时流露出男性中心的思想。劳伦斯是妇女解放的拥护者,也是实践者,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想始终沉淀在他的心里,使劳伦斯在尝试指出妇女达到真正完美幸福生活的途径时,不免流露出男权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劳伦斯看来,现代文明中的人缺乏健康而激情的性爱,人没有了生命之火,没有了生命的创造力,人成了行尸走肉。正是由于人们根深蒂固地对性的丑化,对性的歪曲,正是由于现代文明对自然人性的破坏和异化,使得劳伦斯要重铸自然、健康的性爱观,以此来拯救人类,拯救英国。在劳伦斯看来,“性”是欲望的表达,是自然、洁净的,应当尊重;“性爱”是灵与肉的自然平衡、和谐如一;“性”是真实的生命激情之碰撞;“性”是自然的生命力,具有宇宙的节奏和韵律,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性”不仅仅是欲望,而且是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女性发展与社会性别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女性虽然已从古代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中挣脱出来,但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所以,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的主流,增强全社会的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一生热爱自然,憎恶丑恶的工业社会机制,正如他的作品。他的独到之处在于想通过正常的性来解决世界问题。肉体上的分离必然导致精神上的分歧,而这种婚姻的不幸必然导致新生的婚姻即阳物的婚姻的再生。那么查特莱夫人离开冷漠无情的丈夫,投入性器温柔的梅勒斯的怀抱就是注定的了。  相似文献   

8.
在劳伦斯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即离不开激情。创作的主体——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文学创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也是人物的情感的表现。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其周围世界在活生生之时的关系,同时,艺术的根本作用是载道。如此,小说才能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向来以对两性(包括同性)的身体的书写受到关注.在其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中,军官与士兵异质的身体特征成为两人潜意识对话的基础,成为构建生命关系的出发点.以暴力实现身体欲望的诉求曲折体现了建立男性同盟的可能性及其政治意义.由身体的感觉启动无意识,唤起生命的本质存在,成为劳伦斯对抗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与程序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生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他认为那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们灵魂的空虚与死亡。他蔑视礼教习俗,痛恨工业文明社会的传统。通读他的作品,可以领悟到不论是对完美性关系的探索,还是建立理想世界的努力,劳伦斯都在竭力弘扬生命的力量。他本人的生活轨迹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及探寻。本文通过对生命概念的分析,探讨了生命在劳伦斯作品中的表现,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伦斯的作品及其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是一本有争议的小说,其中有关女性主义的评论更是众说纷纭。以该小说的文本为基础,深入剖析其文本主题和内涵,并着重从小说中人物的男女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莱辛作品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男主人公保罗的人格分析,说明保罗是受畸形母爱和残缺家庭影响而发生人格分裂,成为理想爱情殉难者与残缺家庭牺牲品。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的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13.
在《金色笔记》中,作者多丽丝·莱辛探讨了自由女性自我追寻的过程以及所存在的困惑,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解读和分析,探讨了自由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女性的自由是有限的,不可能摆脱大的社会背景,必须要以男女两性和谐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运用艾芮格瑞的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里女性意识的缺席。首先,文章对于近年来关于乔叟的女性主义评论作了一个大概的总结,针对其中普里西拉·马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从马丁指出的故事的一个意象出发,把女性意识在故事中的缺席分成两部分进行论证。第一部分指出"春月"作为女人,并没有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这表现在两方面:她没有自己的声音;故事有意回避对女性性欲的直接描写。在第二部分中,文章逐一分析了构成这个故事的三种男性意识:"冬月"的,商人的和读者的,指出故事所揭示的并不是"春月"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实际上是关于这三种男性意识和他们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D·H·劳伦斯于1922年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之后,杜衡、杨昌溪、赵景深、南星、陈梦家、饶述一、郁达夫、林语堂、金东雷等等学者和翻译家便以开明、健康的人文心态和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积极译介和评述劳伦斯的作品,使劳伦斯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于30年代进入第一个高潮。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劳伦斯及其作品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这种变动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征候、文化氛围、社会需求和精神潮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母与女》讲述的是一对被称为"女巫"的母女反目成仇的故事。母亲"老女巫"的原型是邀请劳伦斯到陶斯的女巫梅布尔,劳伦斯在给他岳母的信里对梅布尔的描述,与在《母与女》对控制欲极强的"老女巫"母亲的描写几乎相同。女儿"小女巫"的原型是曼斯菲尔德,她们的人生结局基本一致。了解故事里的人物原型对于更好地理解《母与女》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导致她们对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的视而不见、认同与容忍,这种态度再生与强化了性别歧视现象。而女大学生之所以有这种态度,是性别不平等、男性中心的性别文化意识建构的结果。此外,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淡薄,也助长了这种态度。要解决性别歧视问题,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十分关注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在其中短篇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人的自然本能与现代机械文明之间的冲突。劳伦斯小说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是对扭曲人性的机械文明的鞭挞和对自然人性回归的呼吁。他认为只有回归自然,恢复两性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人类摆脱文明的梦魇,远离机器的摧残。  相似文献   

19.
《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男性权威的认识有所不同。少年时期他崇拜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青年时他在与父亲相依为命中逐渐放弃对男权的崇拜,最终,他在心灵救赎路上对以阿塞夫为代表的男权进行反抗并获得成功。主人公对男性权威的态度流变与其人性背叛、自我反省心灵救赎的成长心路彼此呼应,且对他的人生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的伦理思想是理解劳伦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白孔雀》作为他初登文坛之作就已经显露出了其伦理思想的最初萌芽.《白孔雀》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使作品表面上显示出权威伦理立场的缺失,但同时通过"戏剧化叙述者"的叙述在深层次上为读者暗示出了一定的伦理立场,通过这隐含的伦理立场折射出了劳伦斯所关注的伦理问题及其对这一问题所进行的思考.这也正是《白孔雀》的伦理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