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段少华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4-9
元好问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有三方面.在思想方面,向往淳朴的上古社会,秉持自然真淳的人生观,鄙弃官场,向往隐逸,同情下层人民;在美学方面,元好问接受了陶渊明“自然真淳”的美学原则,以韵味见长的风雅传统.在意象方面,或直接引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或赋予其新意.元好问对陶渊明的接受,既有时代现实方面的原因,也有自己兴趣爱好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0,(3):55-61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其诗论集中体现在《论诗三十首》,并散见于其他著述之中。他的诗学思想非常丰富,就其批评旨趣而言,除为人熟知的提倡正体、赞赏诗风刚健豪壮、推崇语言清新自然等特征外,他还提出诗歌要以诚为本,指出文章出苦心诗文似其为人,并强调诗歌文字的蕴藉以及风格的古意高趣等。因此只有全面研读他的作品,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元好问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美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15-19,39
文章从意象的历史发展入手,提出元代诗评家对主体意象的认识,进而指出,元好问诗歌中,有大量的主体意象的存在。这是元好问强烈的主体精神所致,或出于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达到主体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在表现自然山水的时候,就会有主体意象出现;或因为游移在儒、释、道之间,其儒者怀抱不能实现的痛苦心情所致,在表现这种人文精神的时候,就表现为主体意象。元好问山水诗的主体意象居多,是以一种含蓄蕴藉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王元元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53-54
作为金元之际的伟大诗人和学者,元好问与耶律楚材虽分属不同的民族,但作为同时代都被一定程度汉化的少数民族学者,他们的诗学观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就二人诗学观的相似与相异之处做一简略的探讨,以期对二人的文艺思想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吴振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5(5):533-538
元好问论诗推崇中州英雄气,追慕韩诗雄健高古的风格。其五古、七古多追摹韩愈,并善于烹炼百家,能融汇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优长于一炉,形成他清雄顿挫、奇崛而不雕镂、巧缛而去绮靡的诗歌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对“自然”这一审美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与古典艺术所遵从的和谐雅正的美学宗旨。 相似文献
7.
李栋辉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
文章阐述了陆游与元好问南北诗坛“双峰并峙”现象的原因,指出了二者诗学典范选择的异同,分析了二者诗风差异的根源,以此来论证诗学选择与诗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宗杜学陶成为陆、元二人诗学典范选择的共同点,造成二者诗风有相似之处,而个人与时代的差异又赋予二人诗风本质的不同.诗人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创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量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62-65
宋人的理趣诗为学术界重视,金人的理趣诗却少人问津。本文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三首诗作与宋人理趣诗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阐释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和浓厚情趣,证明元好问这三首诗作属于金代诗人的理趣诗作品。 相似文献
9.
王庆生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25-27
元好问研究,清代是一个高潮,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元好问研究的成果已经累积得十分丰硕,狄宝心《元好问年谱新编》的问世,对过去70年的研究成果作了很好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1.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34-4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王文岭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5):62-65
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晓庄,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探求教育救国的道路。陶行知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隐逸文人对独立人格精神的追求中吸取营养,其人格魅力感召后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对中国传统隐士人格精神的接受,对于当代教师人格教育应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朱道平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95-99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之一,同时,陶渊明又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倡导的无君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陶渊明生活的君权削弱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其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陶渊明的多次入仕、从其归隐后诗体现出来的思想来看,陶的归隐乃是不得已为之,是社会不能见容的结果,是理想不得伸的转向。陶在归隐后,仍念念不忘“樊笼”般的社会,仍渴望知遇贤主明君,希望自己的大志能得以伸展。由此可见,陶渊明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相似文献
15.
王文岭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3(1):29-33
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学者大抵认同陶渊明的声名由唐到宋而至极盛。然而就晋末至南北朝的江州而论,陶渊明生前并不寂寞,身后亦非萧瑟。萧梁时期,陶渊明已经被抽象为一个符号,在其人品被推崇的同时,他诗文中的田园意象对梁陈君臣的作品已产生影响,此为唐人接受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16.
储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3)
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对于深刻理解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抒情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陶渊明与隐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17(2):71-73
从陶渊明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业明是隐士存在的物质基础,切近自然的美学思想是隐士的精神依托,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是隐士精神的外显,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隐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显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61-63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