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最基本假定,“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主体,但它必须受制于制度、受制于制度伦理的约束。制度是规则的集合,制度伦理则是制度的道德性与道德的制度化相协调的一系列规范和规则的制度安排。制度伦理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制度的道德性问题是关于教育制度的道德蕴涵和伦理价值取向的思考,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对教育制度道德性问题的关注,并非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功能的“越位”,它有其历史渊源及理论依据。研究教育制度的道德性问题,对于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是道德的主体,捍卫人道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与伦理意蕴。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善行恶报”以及“恶行善报”的人道缺憾,腐蚀了道德的精神感召力与亲和力,僭越了道德教育的“育人”和“成人”的本性。消解道德教育的人道困惑,使人道思想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有赖于制度保障,具体做法有:强化正义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惩罚制度和激励机制,践行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完备制度运行的操作规程,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道德建设中的制度问题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道德建设要求制度建设的政治、经济目标与伦理道德目标相统一;道德建设要求尽可能使道德规范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有效强化惩恶扬善机制;道德建设要求在制度建设上与利益挂钩,促使社会成员有正确的道德取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答了何以提出制度育德、何谓制度育德以及制度何以育德三个问题.面对经济与道德背离的时代难题,有必要超越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德育理论,把落在传统教育学理论视野之外的制度纳入进来,把制度看作是教育的资源、教育的手段,甚至是教育的过程,倡导建构道德的制度来培育道德的人.制度育德有两种含义,即制度培育、促进社会道德与制度培育、发展个人道德,教育学关注的是通过学校制度来培养个人的道德或道德的个人.实现制度育德有三步曲:第一,“制度是教育资源”:彰显学校制度正向的多方面的育德功能;第二,“制度是教育过程”:确立优良学校制度的品质,对现行学校制度进行批判性审视,建构公平正义、民主平等、自由发展的学校教育制度,把制度建构活动变成教育过程;第三,“制度是生活方式”:把成文的制度规定与有组织的制度活动,通过内化与外化双向机制,变成稳定的制度化行为模式,化为学校制度生活,通过学校制度生活来培养学生品德.这三步曲也就是制度育德的三种机制.应该强调的是,倡导制度育德并不否定环境育德、榜样育德等其他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道德理论述评——兼论道德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史上,功利主义是关于道德发生的一条重要线索。古典经济学曾对此予以证明,但从穆勒之后,经济学将“道德关怀”排斥在了自己的理论视野之外。在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道德”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的制度,是人们在“互动”中形成的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对普遍规则的认可,是个体间基于利益的一种妥协或合约,它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竞争体系、明晰产权及培养法治精神予以保障。道德精神教化的“拉力”只有结合市场制度的“推力”,才能完成历史性的道德建设重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历了重构和微调:清末时期的“压迫性道德”在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重构,民国时期经历了从“启蒙性道德”到“主体性道德”的微调,社会主义时期则经历了从“奉献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的微调.从“压迫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是从文化压迫到人文关怀的人性化过程,也是从“普适道德”到“规范道德”的职业化过程,更是从“身份道德”到“专业道德”的专业化过程.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建设需要重视人文性,增强规范性,关注专业性.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制度伦理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制度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制度化、法律化的道德规范。制度伦理既具有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又具有道德的内在自觉性、示范性、批判性、超越性等特点。制度伦理是师德建设新的路径依赖。制度伦理安排包括师德的制度设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法治离不开与法治品质相合的道德因素的支持,而这些道德因素存在和蕴含于法治本身以及法治的施行、法律的运行等各个环节之中,它涵盖了理念价值、职业伦理以及个人的品格、信仰和道德操守。“法治道德”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把理念通过具体的制度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是驱利的,所以在任何交换或交易活动中,人都有采取机会主义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完备的制度对“经济人”进行有效的约束,抑制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如果制度存在漏洞,给“经济人”有机可乘的话。他就会失去理性,“经济人”的伦理准则就会崩溃。“经济人”道德核心在于遵守市场经济制度的理性和在此牲础上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精神,树立这种道德关键在于制度服务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的损失必然会影响“经济人”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2.
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要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移和提升。然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除了受到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的影响外,现实教育中的各种制度性规约也会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对教师的专业自主、民主权利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和侵害,导致了教师专业道德实现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3.
“封闭式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制度选择,近年来格外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青睐,理论界有热烈拥护的,也有大加挞伐的,但大多是从其制度的效用维度进行利弊分析,制度本身的德性维度往往被搁置或忽略。缺乏“制度德性”关照的学校封闭式管理无疑陷入了道德困境,回归“制度德性”已成为此制度的本体诉求。  相似文献   

14.
论校长权威     
校长权威包括制度权威、道德权威、智慧权威和人格权威.作为专业领域中的领导者,校长不仅要善于了解和使用制度权威,更要追求与自身素养密切相关的道德权威、智慧权威和人格权威.“正当”与“公正”在校长的制度权威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智慧权威是校长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的道德支撑校长成为师生信服的楷模;优秀的人格特质是校长魅力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冲突问题实质上是中国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道德、习惯等各种力量的冲突,冲突的复杂性造成了中国农村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性。只有建立起农村土地“制度生成”的“公共议论场所”,让各种对立的权利和主张权利的力量和利益充分地博奕,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权利冲突,生成制度,从而促进制度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国民道德是国民应遵守的道德准则转化而成的个体道德素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批判性,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与法律相衔接并部分重叠。法律是最基本的国民道德,国民道德是最高的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最高的道德理想和部分的道德现实,宪法规定的“五爱”才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国民道德有学业道德、恋爱与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四种基本类型。国民道德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克服夸夸其谈之弊;抓紧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以“做官”为业的干部道德教育;抓紧伦理制度建设,建立道德准则的检查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7.
制度对社会道德状况有重大影响。道德的实现以制度对利益关系的合理解决为前提,制度对道德有示范、规范作用,制度对道德的作用与道德的本质要求相关,在社会快速变动时期制度是不可缺少的社会整合力量,对道德的实现有重大作用。制度不公导致道德失范,加强公正的制度建设将推进道德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高等学校道德建设工作,面向学生是主题 ,师德建设是关键,“官德”建设是核心,制度建设是保证。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是一种关于人的普遍行为准则和目标追求的人性假设,它在经济活动具有道德属性,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前提条件,而同时它也且定道德限度,制度伦理建设具有相当的重要性,道德的“经济人”的最终实现还必须经过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贫困成因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制度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它的变迁是新制度的提供者、需求者 (政府、机构、个人 )在制度市场上交易“制度商品”的博弈过程。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角度解释 ,制度的不合理强制性变迁、收费标准的制度缺陷、收费标准的形成机制不合理性 ,以及片面地以教学成本作为收费标准的制定依据成为大学生贫困的制度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 ,应当改革收费制度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