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灾区旅游环境、旅游业生产能力遭受重创,旅游市场遭受毁灭性打击,极大地加剧了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矛盾。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恢复和保护旅游环境为既定前提,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旅游环境需求;应该建立合理的旅游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当地总体利益的提高;应该发展绿色旅游经济,推动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汶川地震重灾区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省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等3个极重灾区的32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发现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校存在如下现象:接受心理援助的多少和交通状况密切关联;国家的对口支援政策初显成效;接受心理援助的需要和内心的排斥以及繁重的工作相矛盾;整体外迁学校的学生适应问题突出;教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多数教师尽职尽责,极少数教师出现了价值观上的消极转变;教师渴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地震的影响还在持续,长期、专业的心理援助实有必要。本研究的结论是:极重灾区中小学校需要专业、长期的心理援助;心理援助要同时关注地震带来的特殊问题以及被地震激化的固有问题;教师应成为心理援助的重点实施对象;心理援助志愿者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心理援助需要照顾到整体外迁的学校。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工作应付了事、工作不顺心、目标不明确等方面。高校学生工作者所处的现实地位和工作环境是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工作者调适心态、加强能力培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减轻职业倦怠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务工作者因其繁杂的工作内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的难以体现,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笔者在对高校教务工作者职业倦怠表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成因进行研究,提出应从实施科学管理和提高自身效能这两方面入手,缓解高校教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乾陵景区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唐乾陵旅游风景区游客地域结构、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规律从游客主体、受教育水平、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出游方式、旅游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该旅游风景区的帝陵遗存和植被景观以及游客感应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乾陵旅游风景区挖掘文化内涵、开拓客流市场、开发参与性娱乐活动项目及多样性旅游商品、促使可持续旅游业发展提出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都江堰灾区的受灾群众为对象,通过问卷调研获得他们的各项需求和满意度情况,运用因子分析,归纳出反映灾区居民需求的五因子模型,包括援助需求、生存及心理需求、重建需求、工作需求和生活条件需求,并采用聚类分析,将灾区居民划分为三种群体,即生活紧迫型、改善条件型和关注未来型。结合调研分析结果和灾区居民的意见采集,为政府救灾和重建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当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本研究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ES)对中部某省1000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进行现状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15份,采用SPSS26.0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均分显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以低度和中度倦怠为主。第二,从职业倦怠程度分类来看,教师职业倦怠实际水平堪忧,部分教师属于高度职业倦怠。第三,在探究的影响职业倦怠水平的相关变量中,性别变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婚姻状况、是否担任班主任、周课时量三个变量存在部分显著性差异;从教年限、学历两个变量在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据此,需要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学校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教师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批评语篇分析,一直在试图从社会和认知两个方面理解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汶川地震报道同一事件的不同的两篇英文报道,以费尔克拉夫三项度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揭示语篇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熟悉新闻报刊中常用的语言策略,提高批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采用焦点小组与个体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四川极重灾区北川县基层干部的生存现状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地震后基层干部的压力极大,一方面,灾后的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条件差,另一方面,他们还承受着亲人遇难、住房被毁等生活上的困难。然而,地震后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白,其普通受灾者的身份被忽视,多重压力下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震后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补充人员、强制公休、异地轮训、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再生育等,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有待完善。总体而言,还需加大对基层干部身心健康的重视,改善其灾后生存环境,对其工作给予理解与支持,建立多层次的基层干部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并十分普遍,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分析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校和教师三方面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制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它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压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根据Maslach和Lciter提出的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模型,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应把个人干预和组织干预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总结有关工作倦怠文献的基础上,系统介绍资源、匹配、社会能力及存在主义视角等四个工作倦怠模型,并对工作倦怠归因做了相关概述,其中也结合中国实际阐述了员工职业兴趣、胜任特征及社会文化对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最后针对归因理论研究及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提出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分析,考察了几种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工作条件与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工作要求对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有显著的影响;工作资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均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体成就感降低。通过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了解倦怠的后果,进而提出降低工作倦怠的对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职业倦怠是近年来西方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简要回顾职业倦怠概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近年来有关职业倦怠形成的机制理论,全面梳理现阶段职业倦怠的实证测量及干预研究,深入分析了目前职业倦怠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对职业倦怠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果洛州班玛县为例,重点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心理,并愉快地投入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20.
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概念在研究时间、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上几乎相同。在定义的维度、表现和产生过程方面不同。对概念进行辨析可以为工作倦怠问题的研究及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