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古诗词翻译中如何认识意义空白并成功传译是译诗的一个关键问题。提出可以在具体的语义空白、句法空白、结构空白、意境空白的翻译处理上再现原诗的无言之美。  相似文献   

2.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译者为保留空白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郭欣 《海外英语》2012,(4):181-183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空白"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译者为保留空白采用的主要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空白"是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然而这一概念不仅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对文学翻译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根据伊瑟尔提出的这一概念,探讨了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水意象时保留空白的必要性以及保留空白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5.
文本的空白机制是由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1969年出版的作品《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总结提出的,由于空白契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的特点,接受美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渐渐被中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所引用,中国学界也形成了研究古诗词英译的空白研究的潮流。而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则在这一方面给后来的翻译者以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意象组合张力,意义空白张力,互文张力等张力结构。该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古诗词中应该采取"张力优先"和"语境顺应"策略,在译文中再现或重构原文的"张力美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家、哲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nie Berman)提出了"翻译伦理"的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就在于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中"把‘他者’当作‘他者’来承认和接受"。"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西方文学作品充当了"他者"的地位,受到中国学者的青睐而大量介入,他们在承认和接受西方文学的同时填补了中国文学的空白,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文旨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五四"时期西学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肯定并巩固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构成中国古诗词美感的重要元素就是其中所描绘的种种形象,从某种角度上说,古诗词的翻译实际上就是形象的翻译。本文将古诗词分为山水诗和人物诗两大类,分别就其中的形象塑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对其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以使得原诗中塑造的美感再现,译文读者能够得到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9.
翻译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更是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使得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困难重重,但又不是不可行的。本文以翻译特性为视角,提出在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应依次遵循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的原则,使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通过素读、翻译、吟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同时也能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对许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出分析,以说明翻译目的在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容置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比较了英语"Onomatopoeia"及汉语辞格"拟声",然后以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古诗词曲中拟声词字面声音的英译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实现古诗词曲英译中原作的声音美,实现其语用功能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中国古代诗词因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魅力给广大中外译者出了难题。诗歌最注重情感传递,古典诗词英译时,最值得注意的也正是情感的传递。本文旨在通过一篇广泛流传的译文来研究汉诗英译中的情感移植。  相似文献   

15.
历来,诗歌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古诗词曲更是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古诗词曲英译不仅是一种语际翻译,还是一种传达关感的艺术。译者用译语再现古诗词曲时,可以借助语言艺术中的形象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激发译语读者的视觉联想,以视觉符号这种国际语言来呈现中国古诗词曲中所蕴含的绘画美,给译语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 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由意象构成的,意境的展现主要依靠意象。中国古代的诗歌最注重意境,诗歌创作就是意境的创造。因此,在将这些诗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整地传达原诗的意境。为此,译者可以采取种种方式对原诗的意象加以处理。具体地说,这些处理方式包括转换意象、浅化意象、细化意象、增加意象和省略意象并加注等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任莺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61-63,74
诗歌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受到很多局限,而产生这种局限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汉语语言上的区别和中西文化差异这两方面.文章用充分的翻译实例说明和论证语言和文化差异对译者翻译诗歌所产生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存在很大差异,主语人称的模糊与明晰便是差异之一。将汉语诗歌(特别是古诗)译为英语必须顾及这一差异。文章探讨了汉英诗歌主语人称差别具有的不同诗学意义,提出了三种汉语诗歌英译时主语人称代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