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系统科学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而也就可以或者说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最基本的维度透视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外部规定性.从系统科学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强国本质地表征为结构优化与功能耦合有机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其中结构优化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内部规定性,功能耦合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外部规定性.  相似文献   

2.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4.
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特巴赫认为,中国有可能也有必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为此,中国政府需要培育高校学术文化,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坚持对一流大学的投入和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高校奉行的学术自由、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对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美国高等教育过于商业化与市场化的负面教训则是中国需要加以警惕的.然而,对中国建设高等强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应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和环境,不能简单地照搬欧美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为老牌的高等教育强国,一直在高等教育改革上不断探索。尤其是自1995年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以来,英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从高校、学生、教师、经费等方面,分析了英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发展情况,并指出,高等教育强国既是一个规模的概念,也是一个质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正处于由大转强的战略机遇期。地方高等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既量力而行、稳健有序,又尽力而为、开拓创新,深化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多元开放与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又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归纳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以及战略意义,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政府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美国联邦教育部、世界银行、中国教育部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在重点研究比较分析了八国集团(G8)、澳大利亚、欧盟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指标后发现,高等教育强国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5%以上;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在1%以上;留学生占本国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比例在3%以上;适龄(25-64岁年龄段)人口中的30%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全职教师的6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根据这些基本特征,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描绘了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线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巴黎大学是世界上诞生最早的大学之一,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建校800余年来,通识教育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直贯穿于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特色、课程体系以及管理模式。当前,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从大学的直接源头入手,剖析其历史演进、当前现状、特色规律,解读通识教育对一流大学建设的深远影响,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校联盟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化为高等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从高校联盟的演变看美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轨迹,可以得出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之巅与美国高校适应外部环境的"自觉性"有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理念影响美国高校的行为选择,高校采用联盟手段来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扩大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高校联盟在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形成的各个阶段中均不同程度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要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理应重视高校联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则在于解决好高等教育的宏观架构问题,即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体系问题。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宏观架构,涉及六个基本问题,即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各类型高等教育之间和各层次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类型高等教育之间和各层次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工以及高等院校在该分工体系中各安其位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把握,将从理论上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问题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走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读了王湛的《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笔者归纳梳理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内涵: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与开放的办学思想;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促进和谐建设;加强教育内部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水平将极大影响甚至可能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进程和中华民族之兴盛。本文就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发展战略选择、结构优化和深化教学改革等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进行概括性展望。  相似文献   

16.
科技强国战略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职能对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践履价值,同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及扩大社会影响力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效应,二者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构建面临着认识层面"三重三轻"、服务层面"四多四少"、政策层面"五个缺少"等现实困境,完善体制机制以实现能力构建的具体路径包括:设计顶层机制,确保协同发展, 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 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有序运转, 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服务效率, 完善信息机制,确保共建共享,形成良好的计划、行动、实施、反馈立体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1月30日,《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就“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的主题对潘懋元先生进行了专访。潘先生认为,该《意见》的颁发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研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着脱离实际和中国国情等问题。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科研,应该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科学研究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拥有更大话语权。潘先生认为,“一枝独放不是春”,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须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教育理论学术期刊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学术品格,办出特色,注重办刊质量和水平。潘先生寄语年轻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相似文献   

1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浙江高等教育实现由小到大,并逐步由弱向强,形成了合并重组、借力成长、扎根创新、集聚发展、民办促进、战略推动等六大省域高教治理模式。浙江高教强省建设中的困境,具有我国高教强国建设的代表性,这些问题体现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足、区域对高等教育建设的支撑不足、区域高等教育的自身发育程度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战略思维,要坚持历史逻辑、现实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并继续通过国家治理的省域实践为高等教育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