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1997年—2014年中国204个城市科技研发效率,分析其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特点,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各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科技研发效率较低,样本期间发生剧烈波动而缓慢上升;城市科技研发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逐渐增强,高效率区域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带,低效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与西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的城市科技研发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十大城市群的科技研发效率最高的是山东半岛,最低的是辽中南;产业结构对城市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分别对城市科技研发效率产生显著负向、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网络DEA方法测算了中国1996-2014年省域"科技-金融"系统效率,在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两阶段GM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对"科技-金融"系统效率改善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科技-金融"系统效率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正向空间关联;不考虑空间因素时,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均有利于本地"科技-金融"系统效率的改善;考虑空间因素后,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依然显著为正,但制度环境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且出现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此的解释是不同区域制度环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单向流动,不利于落后地区的"科技-金融"系统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4.
苏屹  林周周  欧忠辉 《科研管理》2020,41(7):100-109
在将区域创新活动划分两个阶段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知识流动相应地划分为知识创新流动和知识应用流动,利用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知识流动对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两阶段产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性,且第二阶段的空间相关性更强;区域创新活动两阶段均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在不同空间因素作用下,知识创新流动对第一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应用流动对第二阶段区域创新活动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知识创新流动对RD资本存量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对RD人员全时当量存在负向调节效应;知识应用流动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科技孵化创新系统划分成资源子系统、孵化器创新绩效子系统和创客创新绩效子系统三部分;基于协同度模型,对全国31 个省市区2009-2016年科技孵化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区域创新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政府支持为门限变量,建立门限回归模型,对“众创”背景下科技孵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支持作用进行非线性检验。结果表明:(1)孵化产业协同度与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产生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区域创新受自身上一期绩效正向影响,受上一期邻近地区绩效的负向影响(2)本地区孵化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与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存在直接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3)产业协同度的长期效应小于短期效应。从短期看,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从长期看,直接效应大于溢出效应(4)政府支持负向调节科技孵化产业协同度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5)在孵化产业协同发展作用的过程中,政府支持存在非线性作用,其强度增加会削弱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若干产业政策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轴的"T型"结构;地理邻近是省域创新产出集聚的主要空间关联模式,形成京津的虹吸、上海的扩散和粤辽的弱辐射三类区域效应;省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但若不平衡创新资源配置,省域创新产出仍将陷入持续空间分异;创新产出、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不显著,各创新投入变量空间溢出的传导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区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优化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各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299~0.654之间,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整体显现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格局,以及“高高—低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性。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市场竞争程度、政府科技创新支持、环境规制、区域城镇化率等因素对我国省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据此,基于这些驱动因素的异质性影响,提出了促进区域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地理邻近和经济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区域金融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金融集聚和科技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整体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明显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银行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证券业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此外,经济发展、政府科技投入以及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外开放度对区域科技创新则有负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化的时空演变进行刻画并对科技创新对绿色化的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绿色化水平逐年提升,二者的时序演变具有显著相似性;(2)科技创新和绿色化在空间分布上均由"大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小差距高水平"的特点转变;(3)科技创新通过资源利用效应、投入产出效应、知识外溢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对区域绿色化起到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盖美  杨苘菲  何亚宁 《资源科学》2022,44(5):927-942
厘清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东北粮食主产区37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级现象,较高水平地级市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②分维度来看,时间上,2010—2019年各维度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活力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5.63%;农业科技创新增长幅度最小,仅达到0.61%。空间上,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他维度空间异质性显著,发展不均衡。③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信息沟通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化水平对其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人口密度和工业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负溢出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并结合各区域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评估了浙江省各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其空间聚集效应。在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浙江省90个县域2009~2012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水平,并通过Moran’s I指数进一步分析了浙江全省以及各区县间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较明显的"东北崛起,西南塌陷"的空间格局,浙东北地区为科技创新活动发达聚集区,而浙西南为滞后聚集区。在时序上,区域创新活动水平总体呈稳定状态。创新活动发达区与滞后区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组织上。结论对于促进县域空间尺度的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尽管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一直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的定论。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全国水平看,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分别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负向和正向中介效应,并且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最大;从粮食生产功能区细分来看,在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技术的正向中介效应远远大于农地和农业劳动力的负向中介效应;而在粮食主销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机制表现为农地、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技术3种中介作用,并且农地的负向中介效应最大。为确保粮食安全应集约利用农地、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空间外溢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数据,采用截面加权法和似不相关法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受空间外溢影响而削弱,同时创新呈现显著的外溢效应,农村人力资本能有效调节区域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2)东部地区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中、西部地区偏小,但外溢效应略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出现边际生产率递减趋势,东部更具备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空间外溢的条件;另外,东、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反映了农村人力资本呈边际报酬递增的规律,以及东、中部地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该结论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知识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三个阶段,利用DEA方法测度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各阶段效率,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考察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各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阶段性差异,与知识创新效率、成果转化效率相比,技术研发效率较低;科技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技术研发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地区的知识创新效率有正向溢出作用,对成果转化效率产生"虹吸效应",而对技术研发效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欧盟数据,测度欧盟28个国家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创新类投资对欧盟区域创新的影响以及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第一,欧盟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趋势逐年减弱;第二,商业型RD创新投资、非RD型创新投资、FDI对欧盟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正效应。而公共型RD创新投资具有负效应。经济水平和开放水平均有利于欧盟创新产生,而教育水平的作用不确定;第三,欧盟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技术溢出效应。欧盟内邻近国家的创新产出对本国创新产生显著负向溢出,而邻近国家对创新产出的误差冲击会对本国的创新产出则产生显著正向溢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际能耗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华义 《资源科学》2011,33(7):1353-1365
过去文献对于中国能耗强度的探讨大都基于宏观角度,缺乏对中国地区能耗强度地区差异和空间关联性的分析。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区能耗强度的分布,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能耗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东、西部分块集聚的特征;其次,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区域能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投入对能耗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重工业比重和能源丰裕程度对能耗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最后,对中国地区能耗强度的空间溢出和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西部间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控制空间效应后仍呈β收敛趋势,且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投入的改善有利于地区能耗强度的收敛。并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降低中国能耗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8—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以及31个省(直辖市)2007—2016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基于空间计量视角研究了科技创新政策力度对省域创新绩效的空间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比创新绩效的空间集聚特征更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中的知识产权、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成果、技术创新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创新政策中的人事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财税措施对政策目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同时,知识产权目标与外资引进目标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李泓欣  周燕 《情报科学》2017,35(12):96-101
【目的/意义】研究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要素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以期进一步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要素配 置的优化。【方法/过程】选取2007-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杜宾分析法分析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 创新信息要素资源配置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结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资源配置主要为科研投入 与信息化水平驱动型,并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区域信息化水平能明显促进本区域的科技创新信息要素资源 配置水平,但缺乏溢出效应,抑制了周边区域发展;研究与开发机构资金投入与对外开放程度对本区域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而且存在空间外溢现象,能带动周边区域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发展;而区域工业化水平对科技创新信息要素 资源配置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