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因家发展战略需求对科学进步的牵引作用 科学发展到20世纪,已经经历了从“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与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已经成为国家的事业,科学社会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支持条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国家已经取代私人基金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资助者,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用于研究与发展的科技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达3%左右。 作为大科学时代的象征,无论是出现于二次大战中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还是冷战中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都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了大科学的崛起及其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高科技发展的特点,认为大科学是高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而提出了大科学时代对发展我国科技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理解“大科学”相关概念,了解大科学研究发展趋势与组织形式演变,从历史视角对大科学时代、大科学体制、大科学研究、大科学设施的概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并针对大科学研究的学科领域、组织形式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科学时代与大科学体制有固有的内涵意义,随着科学前沿的发展与目标导向的转变,大科学研究从军事导向转向了社会需求导向,分布式、多目标式等新型组织形式出现,传统划分大科学与小科学研究的观点正在受到挑战,小科学研究与大科学研究或大科学装置发展出新的合作形式与路径,大科学研究正通过新的组织形式推动着当今世界的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 ,科学是知识、方法和特殊的活动。对应于科学的三个方面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从研究对象也就是本体论的视角来看 ,科学知识的发展经历古代与对象也就是自然的演化保持原始的一致 ,经近代与自然的演化相反 ,再到现代与自然的演化相一致 ,以及由混沌经确定再到混沌。从研究方法也就是认识论的视角来看 ,科学认识的发展经历由原始的综合经分析再到辩证的综合 ,由主客体不分经分离再到相互作用 ,以及由直觉经逻辑再到自觉 ;从科学本身含义和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科学经历原始时期与社会之间的浑然一体 ,经独立发展并提出默顿规范 ,再到成为社会系统中的要素和提出宽容、理解以及自律和他律。三个角度的科学发展规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大科学装置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社会意义和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在科学文化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本文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为参考,以ITER为例分析其科学传播的路径,并结合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大科学装置在科学文化中作用发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元极图理论是关于三元三极生化返规律的学说,认为三元(元气、元光、元音)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三极是三元变化的基本规律(生化返规律)。把元极图理论从几方面现代化,提出以系统的稳定度与均匀度相互确定,元极方程S=f(A)为系统的动力机制的元极原理。并通过对道学思想分析比较,在传统序列中插入的元极图更为细致,形象地刻划了事物的发展,在理论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道学佛学思想的明确、细致、系统、科学的阐述具有很大贡献。并说明元极原理适用于万事万物,元极方程可以表达大范围,也可以表达小范围,依系统而定。元极图理论是与现代科学相融的。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大科学时代的深入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推动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力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符合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成为这个时代的"领头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词频分析方法,以SCI、SSCI和A&HCI3个世界权威数据库作为数据统计源,检索到5595篇有关科学合作的文献,借助wordsmith tool词频分析工具,对科学跨学科合作活动以及科学合作对交叉学科产生与发展的促进进行了计量分析,试图从科学合作现象定量展现科学跨学科发展的规律,揭示大科学时代新兴学科产生及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试论"超大科技"时代——后D.普赖斯时代科技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律 《中国软科学》2006,271(10):55-63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从过去的小科技时代、大科技时代转向超大科技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变是不随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小科技到大科技再到超大科技,世界科技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表明现代科技发展的规模、结构、功能、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这场变革以及这场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充分认识和研究,将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以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合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式,成为发展大科学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基于ISl数据库中检索的5595条相关文献,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科学合作状况进行分析,离析出科学合作活动的方式,展现科学合作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的自然增长分形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洪 《科学学研究》1998,16(4):19-24
本文将科学系统理解为复杂系统,从混沌理论出发,指出科学发展的有限性、阶段性和波动性源于科学系统的内在非线性机制,将科学发展的知识积累模式理论、科学革命理论、波浪发展理论和S型规律等整合在一起,提出科学发展的自然增长分形论,为科学发展的预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 90年代是大科学时代,是依靠科技进步谋求综合国力领先的时期。科技政策作为科学技术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最集中表现,如同杠杆,对科技发展起着调节作用。各国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的科技政策正确,就能为科学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反,则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面对当今科技发展的新特点,科技管  相似文献   

13.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凸显了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二重性,凸显了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凸显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核心在于建设大科学时代的和谐学术生态,推动科学技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中心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的转移,文章通过对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技传播关系的分析,认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技传播力度有关,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分析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现代科学发展使西方机械宇宙论统治地位出现动摇,而中国的整体论、有机论、系统论的科学哲学思想面临全新发展机遇,我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中心,并从科技传播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对于确立科技发展战略,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以及按科学规律开展科学技术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科学学是从总体上研究科学的本质特征,探索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因此,把握好科学发展规律,也是进行科学学教学的关键。一、科学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许多同志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结论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科学  相似文献   

17.
在小科学与大科学关系的视角下,美国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以小科学为基础、以大科学项目为核心的大科学建制,是经历长期演进、历史地形成的;科研模式具有"自主推动"、"主体多元、高校主导"等特点;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赶超中,科学目标相对明确,应发挥"中国特色",大力发展大科学,发挥其带动、提升全局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赶超途中,尤其在接近科学前沿之时,应着力培育并完善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科学产生、发展的健康氛围,提升并扩展小科学的基础地位,为中国科学提供"涨落"、提供新的分岔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张衍广  原艳梅 《资源科学》2008,30(8):1212-1217
利用mathcad2001和matlab6.5软件,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5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动力学模型对其未来进行预测,希望能通过对中国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建立一个带有周期波动的动力学预测模型,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EMD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研究要素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化曲线,将这些曲线看成是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特解,则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尺度的EMD分量的曲线够建起对应的动力模型,如趋势项一般对应于指数或线形动力方程,大尺度的周期分量一般可以对应于正弦或与余弦形式的动力方程,最后我们建立一个总的动力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态足迹的增大和生态承载力的减小,中国未来20年的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由2006年的-0.932到2025年的-1.632,接近2倍,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能很好的分解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波动周期,符合它们的发展规律,并用动力学预测了它们的发展态势,经拟合表明,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值误差较小。这说明基于EMD的动力学预测模型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侯剑华  王仲禹 《现代情报》2016,36(12):126-132
国际科学合作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时代开展大科学项目研究的主流科学生产方式。研究大科学项目的国际科学合作的运行模式及其特征,对我国开展大科学项目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由美国牵头发起的斯隆数字巡天(SDSS)项目是21世纪以来典型的大科学项目,在Web of Science平台检索依托这一项目的科学论文,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系统对这一项目的国家和机构两个层面的科学合作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该项目的国际科学合作中以多边交叉型合作模式、双边交互性合作模式和补充型合作模式为核心的“外、中、内”3层合作体系,总结了大科学项目国际科学合作的基本特征,为我国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内涵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的推进,西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内涵与形式在20多年经历着不断的演变,从以科学共同体为主体的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到科学共同体、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科学理解公众.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公众理解科学"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分析和研究了科学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变化的原因、解决方案,并提出了其对我国科技政策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