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投资风险,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创新通过不同时空的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间流动,可最大程度释放创新资源的价值。因此,开放式创新成为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成长路径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对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四模块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提出针对高校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科研机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社会学制度理论,以规则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类制度基础要素为出发点,应用传递者视角下的制度分析框架对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现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基础要素缺位环节,由此提出补足规制性要素、完善规范性要素与强化文化认识要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开展的研究较为不足,为此,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看作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其是一种以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知识型组织结构,具有开放自由、共生演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持续的输入、输出及反馈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和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总结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的五大特点:与地方产业和市场需求密切联动、与金融企业联系紧密、政策支撑体系健全以及能够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并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为例,总结分析其积极围绕国家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注于高科技项目投资合作和孵化服务等创新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型研发机构的突出特点在于由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建立,能够整合利用多种创新资源,有效促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然而,创新主体之间、创新资源之间的融通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线性的,且还未形成较统一的论断。本文利用中国1458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调研数据,从新型研发机构主体融通类型、主体融通强度和资源融通三个维度对新型研发机构对企业孵化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政府-学术界联合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是促进企业孵化最为有效的形式,其他主体融通类型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弱;主体融通强度对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孵化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即超过举办单位阈值数量后会抑制企业孵化;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资源的融通对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影响相对其他资源融通更为有效。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有一定意义,也为支撑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探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模式,形成多元化创新资源网络,为社会创新管理及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基于SNM理论,从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网络交互的角度出发,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开放式创新实践与创新机理、创新主体及不同程度创新模式的特征这5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强调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为新型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同时通过对比不同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发现多主体参与的完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能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多视角地研究科技智库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的科技智库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框架.基于政策过程理论,分析在议题提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4个阶段如何促进科技智库更好地发挥作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科技决策咨询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完善甄选、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推动科技智库建设和...  相似文献   

7.
从风险投资角度出发,讨论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运行理论基础,探讨风险投资参与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模式及评价体系,结合当前新型研发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风险投资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究跨国研发网络中,研发单元不同程度跨组织边界和国家边界建立知识连接对研发单元双元创新的差异化作用,为研发单元的知识获取策略提供参考。基于华为1999—2019年的国际专利分类(PCT)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组织边界和国家边界存在相互作用,跨边界来源知识新颖性收益更高,而内部知识连接和本地知识连接有助于减少研发单元跨边界知识获取的障碍与成本,增强跨国内部知识连接和本地外部知识连接对挖掘性创新的促进作用;跨国知识连接和外部知识连接组合能最大化知识新颖性收益,使得跨国外部知识连接对探索性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企业可以通过跨国研发网络实现对全球技术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整合,以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为目标的研发项目应选择与自身已有知识库重叠度更低的合作伙伴建立知识连接等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是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形态,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背后体现着新型高端特色人才的培养逻辑。基于生态位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培养,以懂理论、懂科研、懂市场为目标,通过构建科研与市场的“双导师”指导体系、完善教学培养体系、健全毕业考核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的“产学研”作用,将学生培养为精通理论、擅长研究、熟悉产业的新型特色高端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两张皮的现象,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具有学、研、产、政等跨界属性,为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途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从构建科研与市场"双导师"制、完善教学培养体系、健全毕业考核内容等方面展开,体现了生态位理论中的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扩充发展的逻辑.汕...  相似文献   

11.
以"网络联结-要素耦合"理论视角为切入点,对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4个载体进行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创新载体以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和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为建设目标,通过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搭建复合型网络关系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耦合,以实现分散性创新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载体的有序流动,继而形成"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调机制"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视角,通过分析黄埔区引进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条件,分析广州黄埔区政府主导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提出进一步优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7):15-20
通过组织层次双元创新作用于组织层次制造业服务化,构建了个体层次反馈寻求的跨层次演化主模型;在主模型中引入战略柔性调节变量形成了本文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在华跨国制造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450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个体反馈寻求对于组织层面的双元创新以及制造业服务化均有积极的跨层次促进作用;双元创新能够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并且在反馈寻求与制造业服务化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战略柔性在个体反馈寻求与组织双元创新关系中起着跨层次调节作用;战略柔性在双元创新与制造业服务化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相较传统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具有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网络放大等平台属性功能,尤其体现在科技企业孵化方面。研究试图从平台生态系统视角构建平台组织属性对新型研发机构价值创造影响的理论框架,包括以平台类型、平台功能等为核心的内部结构,以平台开放为基础的平台外部互动和治理机制等,都将影响新型研发机构的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技部2020年4月对全国1458家新型研发机构调查数据展开实证分析,识别何种新型研发机构在价值创造方面有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从平台类型看,事业单位类型占优;从平台功能看,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发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化功能占优;从平台开放看,创建创新联盟、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企业服务网络占优;从治理机制看,按照市场化手段实施理(董)事会治理占优。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研究视角,界定承载研发创新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内涵和形成动因,研究不同信息条件下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建立数理分析模型发现,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组织间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各参与方能够获得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即使在没有经济收益的极端情况下,参与方也可以获得非经济收益,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创新研发风险越高,通过各方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获得的研发创新收益越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扎根理论,结合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结构系统的案例,归纳出机构协同网络结构五大核心范畴机制协助支持、资源信息整合、平台共建/知识协同、利益共赢合作、平台耦合效益,整合出以资源信息、支持机制、平台及知识为节点基础,以平台耦合为网络联结,以利益共赢为结构反馈的核心范畴关系,并构建出其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2003~2018年国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139篇研究文献为分析样本,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估与综述。研究发现,尽管新型研发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在近年不断增长,但仍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方法,着重进行定性分析与现状总结,以“现状——问题——建议”的模式,针对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议或措施,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不多,也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随后,从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官产学等多创新主体的“耦合”的角度出发,展望基于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价值链视角,从知识来源、获取、转化到应用一整套循环递归的内在创新过程,构建一个创新生态范式,找准新型研发机构在创新价值链中的“生态位”,促进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时代的到来,供应链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是不断进行创新.文章从超循环理论的角度探讨供应链企业在研发创新中自我发展和相互发展,以及各节点企业相互催化支持对方发展从而加速供应链企业的研发创新不断向前进化,最后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视角下供应链企业研发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多类型伙伴影响创新绩效的比较。针对这一局限,本文对比了企业和科研、行业及政府三种类型伙伴的合作对渐进性和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基于中国医药制造行业79家公司2007—2017年的447个研发联盟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伙伴数量增加,对渐进性创新绩效而言,政府伙伴的促进作用最强,行业伙伴次之,科研伙伴最低;对突破性创新绩效而言,科研伙伴的促进作用最强,行业伙伴次之,政府伙伴最低;科研伙伴更有利于促进突破性而不是渐进性创新绩效,行业和政府伙伴更有利于促进渐进性而不是突破性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针对地方政府通常更倾向于支持“看得见”的项目或者短期内能够带来“看得见”政绩的项目这一现象,探究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财政补贴的支持偏好,为政府更科学地制定新型研发机构补贴政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可视化视角,以广东省187家新型研发机构为样本,从科研人员职称层次、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状况两大维度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对新型研发机构财政支持偏好及其内在机理。结果发现:财政支持对新型研发机构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数量、进行了成果产业化对于新型研发机构获得财政经费和项目支持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珠三角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及科研院主导型的新型研发机构中表现明显。因此,为了更加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创新,建议地方政府注意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支持偏好,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更加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