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剧本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下进行舞台演出服务,因而戏剧翻译也就与普通文学体裁的翻译有所不同。文章以戏剧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为指导,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一原则在其中的运用,探讨戏剧翻译者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目的语读者,还包括在剧院观看舞台演出的目的语观众,这便是戏剧翻译的双重性。而剧本中极其丰富有特色的且与目的语文化有极大差异的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可表演性与目的语观众的接受程度。因此,要使目的语观众也获得类似原语观众的感受,译者往往应该从剧本的可表演性出发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和传统做出相应调整。本文基于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和读者反映论,分析了戏剧翻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于海飞 《海外英语》2011,(6):199-200,205
"四字格"是汉语中特有的词语组合现象,它不但包括成语,还包括一些非固定的四字结构。该文介绍了汉语四字格在英汉翻译中的的运用策略、使用优势和注意事项,从而对翻译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翻译美学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小说、诗歌、散文文本,对戏剧翻译的美学研究相对较少。戏剧翻译审美应重视戏剧文本具有可读性与表演性的双重属性。戏剧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不失韵律,富有美感。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在于其动作性、口语化和性格化特征。《欲望号街车》剧本语言充满诗意,意象比比皆是,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具有强烈的舞台魅力。通过对冯涛翻译的《欲望号街车》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冯涛译本符合《欲望号街车》中的诗意美和表演美原则,但在文化美方面稍有不足。  相似文献   

6.
由于戏剧的双重性,关于戏剧翻译的研究很少。戏剧文本既可以用来当作戏剧演出的蓝本使用,也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在翻译时到底是注重表演性还是可读性呢?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茶馆的两个英译本。发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解决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王惠娟 《考试周刊》2009,(48):116-117
汉语中的四字结构使用广泛,其结构整齐,涵义凝炼。在英语新闻的翻译当中若能恰当使用四字结构,不但能够准确译出原文含义,而且能使译文通达晓畅,有助于读者阅读。本文通过实例,讨论了四字格在英语新闻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易高燕 《考试周刊》2009,(44):37-38
四字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汉语中的四字习语由予其长期习惯、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相对定型、富予含蓄.意在言外,音节优美、韵律协调。四字习语的描绘语言极具汉语的特点.特别有感染力。四字词语不仅大量地出现在文艺作品里。在政治和科学论文中也同样经常遇到。本文讨论了其翻译方法和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陈智勇 《考试周刊》2014,(92):24-25
四字格结构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四字格词语被广泛地应用于行文和会话中,对汉语言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汉语四字格结构一般有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两种,由于其相对固定的结构特点和汉文化背景,成为英译中的难点。本文针对汉语四字格结构在翻译中出现的困难,系统阐述汉语四字格的结构、翻译原则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戏剧翻译研究仍然陷于"迷宫"之中,在基于阅读和表演两种不同目的的翻译之间纠缠不休,并由此引发对可表演性、潜台词、对白和文化顺应/文化移植等戏剧翻译核心问题的矛盾观点。这些经验性、印象式的讨论,不可能帮助人们拨开迷雾,走出困境。戏剧翻译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提供线索,找到迷宫的出口。戏剧翻译的译者研究及其翻译实务研究便是有效途径,而且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刘蔚婷 《文教资料》2008,(23):63-65
参照苏珊·巴斯奈特和英若诚提出的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的诸多问题,本文以田纳西·威廉姆斯剧作<玻璃动物园>第五幕的翻译个案为例,对比了笔者的<玻璃动物园>第五幕译文与鹿金早前的译文,探讨了动态表演性原则应用于戏剧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戏剧翻译应侧重于其文学性还是可表演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德国功能翻译派主张翻译策略和方法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这给戏剧翻译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文中从目的论角度来探讨戏剧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戏剧翻译存在可表演性与文化忠实传递的矛盾。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差异越大,该矛盾就越突出,也就越会使译者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王尔德戏剧更因充满幽默、诡异的对白而令不少中国译者却步。而目的论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从目的论观点看,余光中对王尔德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Earnest(《不可儿戏》)所采取的文化传递与可表演性兼顾而以表演性为重的中国化翻译策略是成功的;反之,余光中的翻译实践又印证了目的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从目的论看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指出戏剧双重性引发的“二元”对立戏剧翻译评价标准“可表演性”和“可读性”的局限性所在,并将翻译目的论引入戏剧翻译评价,试图建立一个“多元”动态戏剧翻译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要想使译文文情并茂,译者不应在原作前无所作为,也不能甩开原作随意挥洒,而是在两种语言交汇的有限空间里自由驰骋。四字格词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能在翻译中恰如其分地译出四字格词语,那么就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大大增加译文的流畅程度。  相似文献   

16.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不仅涉及到翻译中语言表层结构的处理,更涉及到文化层面含义的处理。动物以其本身的形象特征赋予语言一定色彩的比喻意义,而特殊的文化环境又使动物类词语有了特殊的含义。而且,动物类词语的翻译尤其注重文化层面含义的处理,所以适当地运用归化和异化才能在翻译中恰当的处理动物类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武会芳 《双语学习》2007,(9M):157-158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不仅涉及到翻译中语言表层结构的处理,更涉及到文化层面含义的处理。动物以其本身的形象特征赋予语言一定色彩的比喻意义,而特殊的文化环境又使动物类词语有了特殊的含义。而且,动物类词语的翻译尤其注重文化层面含义的处理,所以适当地运用归化和异化才能在翻译中恰当的处理动物类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之从语言层面扩展至文化层面,同时也使翻译策略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与钱之德在翻译王尔德名剧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时的策略选择可知,余译以剧本的舞台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异国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钱译不以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应在不违背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异化策略,以促进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周琰 《现代语文》2010,(7):121-122
戏剧翻译具有二重性:可表演性和可读性。目的论认为,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对京剧《凤还巢》译本(魏莉莎译)的可表演性、可理解性和美学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所谓"戏剧"其实就是指"剧本",但戏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戏剧教学应以剧本为本,立足剧本的文体特征开展教学,学习有关的文体知识,聚焦剧本的文学特征,设计适当的读写任务,才能把戏剧教得像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