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以《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为对象,考察明代万历朝以前的小说传播过程。分析了这两种小说的作为传播者的作者、评论者和初刻者的特殊身份及其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创新点是用"两级传播"模式中的"意见领袖"理论阐释明初小说提倡者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分析了明初小说提倡者对小说的看法及其对小说传播的积极影响,创新点是用传播学的"失调论"阐释这些提倡者对小说的看法;勾勒出了明初小说传播的轮廓,创新点是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了明初小说为什么被禁以及为什么不堪一禁。  相似文献   

2.
"精神顿悟"和"重要瞬间"是西方现代小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西方现代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精神顿悟与重要瞬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指出这两个概念都关注人物的瞬间意识反映和心理变化,是现代小说"向内转"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3.
正小说是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心理,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小说构思和结构的轴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任务。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劳动妇女的悲惨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呢?一、通过典型环境关照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孙犁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数十年间,对孙犁小说的分析评价从不间断。既有诗意创作的定位,也有散文化风格的新论;有的称其创作为"诗意小说"或曰"诗体小说",有的则认为孙犁小说具有散文化倾向。各种见解都有道理,但也存在着概念含混、分析片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典籍文献中关于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审美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以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 "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细致解读了冯唐"北京"三部曲小说的基础上,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冯唐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客观地呈现了冯唐小说的庸俗趣味,并且初步探讨了冯唐小说趣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 "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鲁迅的著名小说之一,对于该小说的传统解读主要集中在祥林嫂的人物分析上,此处转换解读角度细读文本,分析小说中的"我",探讨祥林嫂对"我"的反作用力,试图透过祥林嫂反观"我"。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 "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文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者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12.
由"角色"向"叙述者"的偏移--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是常见的叙事类型.在中国20世纪小说史上,十七年第一人称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本文分析了十七年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角色"我"向叙述者"我"偏移的原因、类型及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桥词典》是"词典体小说"的典范之作,但小说的重点不在于"写语言"而仍在于叙事。文章参照托多罗夫对《十日谈》故事的叙事分析,归类分析出《马桥词典》的叙事"句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格雷马斯矩阵探究小说的深层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小说阅读重在情感线索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小说人物同喜同悲,表明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实现与小说作者以及小说人物的深层对话。小说情感的梳理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切入,把握情节发展,品读人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体会细腻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在其小说创作中渗透着强烈的空间意识,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小说中空间叙述呈现"学校"到"县城"再到"都市"的规律性。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空间叙述的分析,论证了其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成长与空间的转换关系,尤其是女性生命意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展现了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以小说中两个舅舅、"小茨冈""好事情"四个人物形象为分析对象,从对边缘人物形象的分析中解读小说黑暗而不绝望的特殊格调。  相似文献   

19.
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镜子"意象作为"抽象感知世界"重要的形式意义,可以说是他的小说创作的基础。通过分析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和《特隆、乌巴克尔、奥比斯·特蒂乌斯》,讨论"镜子"意象是如何作为博尔赫斯小说"抽象感知世界"的形式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对小说中出现的"路"、"花"、"枯草"、"乌鸦"等物象进行了详细分析,课后思考题中也有所涉及,而对小说中出现的另一些物象"灯盏"、"灯笼"、"狗"、"茶桌"、"夹被"等几乎没有分析,但是这些物象在小说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