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繁荣与永续的必然性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不断显现出了其走向现代化的潜质与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精髓特质就是其走向现代化的内在活力,而西方文化的传播与冲击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学术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不同的命运:由被批判、排斥与边缘化,到被重新认识与评价,进而成为教育学术民族化的思想之源,再到创造性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变革的资源.当代教育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反映了教育学术现代性诉求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由"自弃"走向"自尊"、"自信"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是中国教育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政治文化发挥着极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总体形态开始发生变迁,呈现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意识形态化走向政治文化的世俗化,从二元对立走向合和,从从属型政治文化走向参与型政治文化,从依附型政治文化走向自主型政治文化的特征。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变迁过程,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价值重建时代的大国文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性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世界上却充斥着"妖魔化中国"的各类话语,只有消除"妖魔化中国"的误读,才能达到文化反思和文化对话的新语境."妖魔化中国"折射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过去,中国的大国地位遭遇质疑,"去中国化"不断出现,但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去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而东方文化世界化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入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化营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民俗制度的变化、白话文和汉字改革运动造成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加大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人之间的距离,使得民众对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异常地艰难.借鉴古代经典文本诠释中的"经--传--注"等多层级结构模式,强化文本理解与解释的社会化诠释学循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从"文本性"走向"精神性"、从"学术化"走向"社会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和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分析和把握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的动力,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不仅是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美术作为艺术的主要分支,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当代中国美术中的种种不雅表现与人们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落差,美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美术几乎已成为"低俗"、"没文化"的代名词。美术缘何失缺了文化?笔者以为,当代中国美术中的文化失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源自西方腐朽没落文化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和"行为艺术"对艺术的颠覆;权力、头衔和证书取代了艺术质量和文化水准;部分艺术专业杂志和刊物丧失学术操守而文化质量下降;高等美术教育的无节制扩招和基础美术教育的舍本求末。  相似文献   

9.
《文化宣言》是当代新儒家的理论纲要。从一本性、宗教性和学术精神三个方面掘发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周详地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民主的关系,并积极探寻世界文化的未来趋向。其学术价值在于,展现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雄心与壮志。拟对宣言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廓清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德育工作发展方向,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总课题指导下,2012年,省教育厅关工委在22所中小学启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实验工作。两年多的实验中,湟中县教育局和实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实验工作,在实验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性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世界上却充斥着“妖魔化中国”的各类话语,只有消除“妖魔化中国”的误读,才能达到文化反思和文化对话的新语境。“妖魔化中国”折射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过去,中国的大国地位遭遇质疑,“去中国化”不断出现,但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去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而东方文化世界化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人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化营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品格具有传承性与中和性。“传承性”是指中国文化从发端到现在是一个中间没有断裂的“文化连续体”。“中和性”是以“执两用中”、“中和”、“中庸”为理论基石,取调和折中之路并兼容外来文化。这种品格对当代楚辞研究及未来学术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即既运用传统学术方法进行研究,也采用西方学术方法进行研究。中外交流、中西合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消费至上"的信条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在文化上已不是从前那样一个同质性与整体性社会,中国文化结构正在走向多元性和异质性,消费文化从多方面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本文探究了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或新现实。在正面当下问题意识和借鉴西来学术的基础上 ,要把“媒介研究”提升为“文化研究”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由此初步解析当下流行的“媒介文化”概念 ,探讨媒介文化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特点 ,追寻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精密的甄别.从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二者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二者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又确实存在着可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借鉴的积极成果.推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进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二者加以甄别,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国情,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6.
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理论对当代文化进行分析,揭示出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在文化这个大的范畴中由原来的对抗走向相对的融洽.  相似文献   

17.
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主办的“21世纪中国文论和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我校举行。来自海内外的70余位专家聚集一堂,研讨中国文论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收到相关学术论文近50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效应学角度,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几次大的翻译活动的考察,来论述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手段。对译入语固有文化的影响或曰翻译效应,从而理清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和嬗变脉络,并给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提供某种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限制,当代文化保守思潮主流转向港台与海外,国内大陆的文化保守思想基本处于消歇或者蛰伏的状态。冯友兰、贺麟、梁漱溟等原先忠实的文化保守学者,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自我改造;而熊十力、马一浮、陈寅恪等人则坚持自己的学术路径,获得了一些具有一定"文化保守性质"的学术研究成果,他们的撑持使得"文化保守思想"在建国初期的中国大陆得以继续存在,这为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思潮的重新繁荣留下了一些可以接续起来的根脉。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随着审美文化一词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舶来,国内学界似乎一夜间"发现"了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从那时起审美文化研究长盛不衰。从周宪、姚文放、陶东风教授研究当代审美文化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