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必须把经济学视野的理解与哲学视野的理解区别开来。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都是立足于特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视角。强调这一点对于全面、历史地理解资本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资本关系有一个合理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2.
3.
在身体与灵魂的二分中,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强调灵魂、理性、思想对身体的贬低、鄙视和压制,尼采颠覆了这一传统,他反对以理性为准绳,主张身体才是生命的基本条件,强调"对肉体的信仰"。尼采肇始的以身体为中心代替以灵魂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导致身体的解放。相反,伴随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身体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强暴了,它被纳入资本的结构化运作体系之中,异化为工具性和效用性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身体异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性的身体异化,另一种是消费性的身体异化。这两种异化都是在空间生产过程中完成的。身体及其异化造成意义的消解。具体来讲,它造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虚无主义: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马克思意义上的生产主义虚无主义;鲍德里亚意义上的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在于资本原则的超出,就此而言,马克思依然彰显出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中汲取营养,从资本逻辑的视角探析资本逻辑与文化异化的内在关联及其生成路径,揭示文化矛盾产生的根源,对于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在中国的回归、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学会科学地驾驭资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直面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了对待资本的三种旧哲学思维方式,即客体化思维、直观思维和纯粹精神抽象思维,确立了自己对资本的独特理解,即要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资本。当代中国社会同时存在发展不足和畸形发展的问题,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类异质性问题同时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拒绝任何对资本主导下的现代性基本原则作出脱离实际历史运动的抽象肯定或抽象否定,反对资本永恒论和资本万恶论。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是通过资本与技术的结合来实现对工人的强有力的统治和剥削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科技的进步受制于资本增殖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资料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改进等技术进步形态,都强化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控制。因此,资本批判逻辑下的技术批判构成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马克思批判思想是资本主义批判和技术批判的结合,也是技术历史进步性与社会变革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商品是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商品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奥秘。通过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建构了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性。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物化”理论与“符号拜物教”理论,其实质仍然是拜物教性质的,需要加以批判与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更为广阔的理论意蕴——在实践哲学层面的“未来预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阐发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包括需要、劳动、社会性、自由自觉性四个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旧哲学教材为了将历史描绘成纯粹的客观过程,有意无意地疏忽"需要"与"自由自觉性"这两个最能说明历史主体性的范畴.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理论的原意,论证了"需要"范畴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与人与动物相质别的最早分界线的价值地位,以期有助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理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批判理论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种范式:其一是侧重于形而上学的意识哲学批判,对于这种现代性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其对立面则是深入社会存在的层面根本性地解决现代性问题,揭示资本的形而上学奥秘,这种批判范式我们称之为“资本现代性批判”,这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路。它又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资本改变了社会存在形式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对意识形态的中介与干预的批判,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资本论》里,资本不仅是个历史范畴、哲学和经济学范畴,资本也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资本在本质上既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带来剩余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资本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在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上,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利用和剥削;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资本的职能就是资本对自然的利用和剥夺。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存在文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回到教师的教育生活是"重新发现教师"的可行路径.教师的教育生活指向直接从事教育和围绕教育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既有专业性,又具日常性,并建立在有形的身体之上.真实地呈现教师的教育生活,需要切实地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倾听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的举止,身体资本和叙事资本于是成为反思教育现状和寻求积极改变的重要力量.表象化的...  相似文献   

12.
新的四级改革要求对翻译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而课堂活动的华而不实也迫切需要翻译这种精确度较高的活动参与进来,让大学英语课堂在活跃的基础上不失充实度和准确度。“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也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做相应的改革,进而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大学分层现象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视角发现,大学分层现象的产生与固化是主体性文化资本、客体性文化资本和体制性文化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资本是大学分层现象产生的驱动因素,而地位较高的大学又能集聚更多的文化资本存量,进而固化大学的分层。由此,大学分层经历了文化资本的拥有——分层现象的产生——文化资本的叠加——分层的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代表的主体性文化资本应成为大学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需要理论明确指出人的需要是构成人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和原目的,需要也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价值关系的桥梁。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全面发展需要。人在满足自身需要过程中,加剧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人的享受需要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需要也被异化。在此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内容。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莫之命而常自然""和而不同"等观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内在价值上高度契合。新时代,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并在马克思提出的自然生态问题的社会化解决思路基础上,立足中国大地,扎根中华文化,提出的中国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价值的扭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是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配置。表现在微观效益上 ,就是要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同样 ,教学资源的稀缺性和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之间的矛盾也是我们教学中面临的基本教学起点。怎样使用最小的投入 (教师教学省力、学生学习轻松 )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思想觉悟目标的实现 ) ,是我们不断追求的课堂效果 ,也是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室、教学 ,一对古老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解读 ,其意义就在于教师教书、学生听课学习…  相似文献   

16.
冯建民  张颖 《考试研究》2015,(1):107-110,10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选拔制度,自隋设进士科至清末诏令废止,历时1300年。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奠基时期,既具有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公平、公正理念,又带有利于士族请托奔竞、干涉选录的制度漏洞。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为视角,对唐代士族子弟与寒门素士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审视其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化对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发展和学校变革具有重要作用,是全球多个国家共同关注的基本教育问题之一。“专业资本”是西方学者在探寻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旨在鼓励教师结束各自为战的状态,开展更为有效的合作学习,以促进教师个体及群体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这一概念虽然尚未被广泛使用,但大量的教研实践都反映出专业资本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方式,名师工作室正是一种开展此类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本研究以专业资本为理论框架,选取浙江省初中段多学科名师工作室的10名主持人、24名工作室成员为访谈对象,辅以观察法和文本法收集相关实证数据,并以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码,最终细化并发展了专业资本框架的三个维度(个人资本、社会资本、决策资本)。除能被专业资本理论解释的实践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无法直接纳入专业资本理论框架的内容。最后,基于对名师工作室教研实践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能有助于实践改进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改革开放以来,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本,充分利用可以支配的有限社会资源,不断地提高其利用效率,是民办高校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具有更大的能量和潜力,可以整合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能够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增值并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的角度,对主要的经济学说里出现的资本范畴进行了总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观点进行了简单对比,旨在通过比较使我们加深对资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