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记》的假设关联词语包括"若"类、"假如"类、"倘"类和含"怕""待"等在内的其他类别四种,其中"若"类假设关联词语所占比例最高。这些假设关联词语主要沿用中古汉语,也有近代汉语新出现的,双音化明显,有些仍存在一词多义,正处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重新分析、隐喻等因素在这些假设关联词语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近代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词汇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环节,是形成现代汉语词汇的直接源头,所以,它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关系密切,与北方方言词汇的联系尤为密切。淮北方言中就保留有大量的近代汉语词语。通过对比、通过对词义、词的用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对此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3.
以"发酵""神话""厉害"三个常用词为例,分别利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大中文语料库,调查其义项及排序。再将调查结果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相关词语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词典提供的义项存在诸多不足。同时,两个语料库之间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只有北大中文语料库才能较好地满足该类词典的修订要求。  相似文献   

4.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状补易位"现象进行历时和共时地比较和分析,结合时序象似性原则,指出将现代汉语补语分成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通过感知难度测量,论证汉语语序带来焦点性状语的"补语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汉语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语言,也不同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主要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或是多音节的复合词,从古代单音词发展到现代复合词,汉语词汇经历了一个词汇化过程.本文主要探讨"反驳"一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凝固成稳定词项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变化同样反映在词汇中。对表互联网连接词群中的"网络""在线""线上""云(端)""远程""移动"各成员的语义、组合性特征及使用频次进行分析。同时,考察词群成员及相关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收录情况,应增收词目"云(端)""线上""线下",并在"上线""下线"词目下增设义项。  相似文献   

7.
对权威汉语/汉外词典和语料库的调查发现,"快乐"的词类标注存在问题。鉴此,本文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指导下,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对"快乐"的词类标注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汉语/汉外词典如何处理"快乐"的词类标注给出具体建议。研究发现,概括词"快乐"在现代汉语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兼属名词和形容词,并非仅是形容词。词典和语料库之所以出现疏漏,主要是错误地运用了"简约原则"。  相似文献   

8.
以"意思""处理"和"僵硬"三个现代汉语常用词为例,使用北京大学语料库的相关语料,调查分析上述词语特定词性的义项。再将调查结果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进行对比,指出其在义项概括和义项排列顺序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该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词音)为主。这是古今汉语柱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重视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区分,并且洞察现代汉语在这方面与古代汉语的相承关系。下面从词语意义和词法结构上,分三点来谈谈:  相似文献   

10.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11.
韩秋菊 《现代语文》2007,(4):123-124
词语是社会的镜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进步,色彩词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有的色彩词稍纵即逝,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有的色彩词经受了岁月的洗涤,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传递着千年的文明,连接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并在现代汉语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下面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文言翻译题为例,谈一谈今年高考文言翻译题考点的备考。考点之一:双音节词。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做文言翻译题时要警惕与现代汉语形似的双音节词,切不可轻易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古代汉语的词语,犯以今释古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不防""猛不防""冷不丁(儿)"和"猛不丁"均为副词。首先,对四者的演变脉络与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猛不防"是最先产生的,"冷不防"由其类推而来,并衍生出"冷不丁(儿)",在这一过程中又促使"猛不防"演化出"猛不丁"。其次,对四个词语的句法位置与语法功能展开论述;再次,对四者的词性进行探讨,"冷不防"为状态形容词,"猛不防"已经完全词汇化为副词;而"冷不丁(儿)"和"猛不丁"自产生起均为副词,它们的具体小类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其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1)紧扣原文字句.努力做到字、词、句能在译文中得到准确落实,尽可能地不增译、不漏泽;(2)原文中若句子成份有省略的,译文要予以补足,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3)原文中句子或词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字与词,可以用意译的办法;(4)对特殊语气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和习愦来表达;(5)对古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修辞方法,翻译时要对句式进行适当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愦;(6)译文要力求反映原文的语气神韵和语言风格;(7)要防止用现代词语去翻译古代一些特殊名词.  相似文献   

15.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测查了英、日、韩三国学习者使用"提高""改善"的混淆情况。从词语混淆的母语背景分布、混淆词对的误用方向和词语混淆的具体表现三个方面,对不同国别学习者"提高""改善"的混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探析了词语混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许彦霞 《现代语文》2006,(8):113-114
现代汉语AA重叠式有重叠构词与重叠构形之分.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情况看,AA重叠式基本上是重叠构词,只有"大大""常常""偏偏""刚刚""明明""仅仅""略略""稍稍"少数几个词,它们的单音节形式和重叠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并行使用,其重叠形式还没有固定为重叠构词,应看作重叠构形为宜.所以,考察<现代汉语词典>AA重叠式主要是对AA重叠构词的考察.AA重叠构词包括叠音词、重叠词两类.  相似文献   

18.
在双语教学中对于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又A又B”格式的用法不仅仅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形式那样简单,更多地用在连接词和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上。我尝试着利用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提供的语料,做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希望能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无奈"既可做不及物的动词,也可在后一分句句首做话语连接词。"无奈"的两种用法分别源于古汉语中"无奈何"和"无奈……何"两种跨层结构,"无奈"的形成是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通过分析"无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影响因素及表现,文章将现代汉语中的话语连接词"无奈"视为连词而非副词。  相似文献   

20.
陈健 《现代语文》2007,(5):63-65
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