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科技的核心便是创造力。因此,创造力的研究也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过去,创造力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研究取向:个性特质的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目前,研究者已认识到,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很难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概念框架获得解释,而试图将创造力看做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多因素的综合体。创造力的本质与研究新进展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春 《辅导员》2014,(9):66-68
正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风水岭。"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一流人才",关系到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适应未来时代。显然,仅以记忆存储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如何提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这使创造力教育成为必要。同时,创造力井不是神秘的天赋才能,它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异,而非全有或全无的品质。这就为创造力教育提供了可能。在这里,我们尝试构建幼儿园和小学的创造力教育体系,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后者对社会或他人来说虽不是新的,但对自己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显然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技能独立地"发现"未曾学过的知识、解题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本身是一种特定的思维能力或思维方式。课标在第二部分总目标中也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阅读教学中注意结合文本培养学生创造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教育是建立在创造力开发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适应创造力经济的现代大学教育,无疑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因此创造力教育是现代大学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大学的创造力教育,要以创造力开发(创造力的发现、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整合)为基本目标、以学科创造力为核心、以主动性实践为关键来构建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这个鼓励创新的社会里,创造力成为孩子难能可贵的个人财富。有人说,创造力只是一种天赋,其实不然。"天赋"是天生具备不易改变的,而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习得的,会通过培养而加强。每个孩子都有巨大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科技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对某些材料进行组合,完成某种实物制品,这种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对幼儿而言就是一种发明创造的过程。幼儿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是教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有创造的自信、有创造的机会、有创造的时空,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一、在作品欣赏中激发创造的兴趣陶行知认为在教学中"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课题为引导,全校师生热情参与,以创新的精神,自由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科学定位,搭建平台好的平台是确保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科技教育与创造力"是内容、是核心,究竟以什么为载体、平台,赋予课题必要而有效的形式呢?基于两方面的考虑,我校将这一平台确定为"发明"。一方面,科技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个教学难题,但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努力去研究、实践、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三种倾向:一是"昙花一现",缺乏持续关注;二是"漫无边际",缺乏有效引导;三是"高高在上",认为创造力虚无缥缈,实则架空。对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 ,而成为一种存在的技能。 2 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 ,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 ,这使创造力教育成为必要。同时创造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才能。它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通的心理力 ,只存在程度的差异 ,而非全有或全无的品质。这就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三条 :一是将创造力培养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到课外活动之中 ;三是开设专门的创造力教育课程。这三条途径应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形成合力。面对三条基本途径 ,我们的任务不…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科技团队为研究对象,对3个典型案例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对9所大学的9个学生团队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用扎根理论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98个学生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科技团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为输入过程因素、创造力氛围因素、创造力测量因子三个层次.学生科技团队输入过程因素为五个因素,即学校支持、实践平台、物质资源、指导老师和成员能力;创造力氛围因素为四因子结构,即激励机制、充分交流、队长能力、障碍和压力;创造力测量因子则为两因子结构,即新产品和新方法.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三个层次对学生科技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只有全面、客观认识创造力的实质,才能回答创造力能否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就多学科视野中对创造力的认识来看,创造力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概念。心理学、物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造力的文化属性。从文化学角度看,创造力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特质的文化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创造力的文化特质,挖掘、开发和传递有利于创造力生成的教育内容,构建和生成勇于超越、着眼未来、追求创新的学校教育文化,进而正确求解"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14.
贴标签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以题目为源头,写的却是另一个事物。如以"创造力"为题目,一位同学这样写:创造力需要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做任何事都需要十足的勇气,没有勇气就克服不了困难,没有勇气就改正不了错误,没有勇气就取得不了成功。在  相似文献   

15.
<正>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在3-6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也是最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能给幼儿以快乐,并让幼儿在快乐中受到教育。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提高听觉敏感性、萌发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让他们能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幼儿的创造力。并使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听觉游戏是以丰富的幼儿对声音的听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对创新力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关于创造力,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人关注创造者本身的特点,有的强调创造过程,有人着眼于创造结果。但是,有两个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大家公认的,一是新颖性,即创新的过程或产品必须是不同的,另一个是适宜性。"新"是创造力的基本特点,但是对"新"的理解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的人把"新"放到了历史和世界的高度,也有的仅仅针对个体自身。心理学家加德纳和理查德将创造力分为"特殊领域创造力"和"日常生活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何俊 《广东教育》2013,(Z1):37-38
在我们学校的创新教育科技作品展览室、科技实践活动室、益智乐园里,陈列着学校师生众多充满灵动和智慧的科技作品以及学校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全国科普教育实验基地、广东省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等。这些正是学校开展"学会创新"校本课程、持续坚持十二年创新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王凌燕 《福建教育》2020,(20):14-16
<正>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正确的态度不是排斥,而是接受与应变,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中并与之互动。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融入AR科技元素,可以打造"身临其境"的空间,让绘画作品"动"起来,支持幼儿运用可视可感的技能进行表现和创作,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AR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可以为传统美术教学现  相似文献   

19.
世界的竞争,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创造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新世纪世界教育的主题,也是提高我国全民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  相似文献   

20.
杨荣 《中小学电教》2009,(11):91-91
<正>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创新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种"说错了也不要紧"的安全感。并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