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巨大和复杂的变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科学和细致的分析。在当代西方阶级结构的变化中,各个阶级都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其中工人阶级以及中间阶级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都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但这些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如何在阶级结构的变化中认识和凝聚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是当代工人阶级政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双重身份特征,决定了他们是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因素,但中产阶级被雇佣的特性使他们最终成为促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中产阶级自我管理的内在特性,也正在推动着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间阶级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尽管称谓不一,有“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级”、“白领阶级”、“新中等阶层”、“新阶级”等等,但所指内容大致相同,即认为在西方国家,“中间阶级”是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并列的三大基本阶级之一,并认为战后“中间阶级”急剧膨胀,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已经或正在趋于消失,整个社会已是或将是一个中产化的社会。这一理论的主要论据在于:一日当今西方国家具有中等个人收入水平的人数已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二日当今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脑力劳动者虽然不占有生产资料,但是他们拥有知识财产,并以此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三日当今西方国家绝大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新变化,在阶级划分的依据、工人阶级的定义以及传统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性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作者试图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的阐述与分析,希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视野中的阶级观有一个辩证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使资本主义变成了人民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消失,整个社会已经或即将是一个中产阶级化的社会。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联系西方国家的实际,并结合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泛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工作方式、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新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现代工人阶级力量、结构的变化。怎样看待战后西方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国外各种不同的政治派别、政治力量以及它们的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现仅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西方一些共产党关于战后工人阶级发展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试析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层和社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建国以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单一社会结构有了局部的改变,从主体中分化产生出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阶层,主体阶级内部的阶层差异也已逐步形成。运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的这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现象,对于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层现阶段工人阶级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战后社会学对阶级和阶级意识问题的争论。作为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和韦伯之间的分歧以及他们对阶级概念的理论阐释的未完成状态给学界留下了极大的争论空间。关于阶级与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代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关于当代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动问题,当代学者提出了与马克思阶级理论殊为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事主体的二元结构面对社会急速变化的现实已经难以支撑和维持。事实上,"其他组织"已经大量出现,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民事主体。如何保证这些游离于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其他组织合法的民事权益?关键在于民法能否明确赋予其民事主体地位,将其纳入到第三民事主体之中。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阶级的变化及其意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级本质的科学依据。但是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一个占人口多数的新中间阶层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它成为社会改良主义最重要的群众基础,20世纪末第三条道路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风靡一时就是明显的例证。  相似文献   

11.
举世瞩目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顽强地迅疾地向前挺进。随着一个个新的技术高峰的被征服,一件件新的技术成果的问世和大规模的推广运用,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场新技术革命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将向哪里去?整个世界将向哪里去?而在这种影响中,起着根本性作用的则是新技术革命对工人阶级带来的重大变化。归根结底,由新技术革命造就的新的一代工人阶级将决定整个世界未来的命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中,可以找到未来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新技术革命首先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早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发轫之初,许多国家的学者、思想家就已对此议论纷纷。有的提出,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将宣告无产阶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产阶级化的工人。有的则说,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将由一个“新工人阶级”替代“旧工人阶级”。有的认为,新技术革命并非创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兴起,使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劳动方式、阶级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人阶级从总体上看数量增加,素质提高,越来越多的无产者进入白领阶层和第三产业,这些新变化改变了传统工人阶级的单一构成状况,推动工人阶级中新兴阶层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赖特通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阶级结构方面的突出变化的研究,提出了他的阶级结构理论,即12种阶级地位构图.在此基础上,他运用定量的、实证调查的方法,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的比较,展开了对阶级结构中的家庭的阶级构成的研究,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家庭阶级构成的较为深入具体的结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对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新中间阶级的表述"中产阶级"的概念经由马克思的详尽阐述之后,可谓家喻户晓。在马克思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看来,被界定为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的"中产阶级",最终将会日益萎缩且融人这两大对立的主流阶级之中。但是,来自许多国家的统计数据却呈现出了与马克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社会发展轨迹。20世纪西方社会的阶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信息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演变呈现出层级化特征,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的中心边缘群体———标准就业与非标准就业的层级区分。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中,所谓的非标准就业形式固然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但实质上降低了工人的阶级地位,是以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下降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报告及新党章明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作在中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永不变色的保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进步,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辩证统一的逻辑结果是使党永远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但随着工人阶级自身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按"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吸收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先进分子,充实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实现"三个代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阶级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代晚期是西方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新的中产阶级迅速成长起来。中产阶级的成长是西方社会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本文拟从中产阶级的成长、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中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产阶级作为推动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其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即从一个"自发的阶级"变成马克思意义上的"自为阶级"。中产阶级的文化与阶级意识形成于公共领域,英国式的咖啡馆,法国式的沙龙、小酒馆,以及随着印刷机的发明和普及而引发的出版物的广泛传播,构成了中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公共领域,从而建构出一个可以向封建贵族权力形成挑战的场所。与此同时,作为时代精神风气之学理反映的近代人文社会科学,构成了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最为深厚的土壤和根基。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与启蒙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终于形成,中产阶级也从"自发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从而引发政治革命,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大转型。  相似文献   

20.
伍德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与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苏联、东欧剧变和各种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伍德坚信马克思揭示的“两个必然”论断,始终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和评判国际局势,在与各种西方思潮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她反对西方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歪曲,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程序和精神。伍德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爱德华·P·汤普森(EdwardPalmerThomp·son)和罗布特·布伦纳(RobertBrenner)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伍德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最佳理论武器,研究资本主义体系的统一性和历史真实性,研究资本主义被取代的可能性,而不研究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将资本主义当成历史的终结。伍德坚持经济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是一名传统和坚定的理性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