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开展"先进制造技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概述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介绍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的系统构建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建设,形成系统的"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结果:建立了系统化的"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和加强。结论:"饮食与健康"通识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在高校通识教育领域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影像技术类系列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努力探索"通识教育"新路径。结合近几年的课程开发建设与教学经验,探索影像技术类系列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适应媒体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识课程是现代高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全面成长目标过程中的必要组成.本文以人文素养类通识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全景描述为前提,结合实际细致阐述如何将通识课程建设成具有"应用先导性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主体性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育人全面性为目标的教学实践"等突出特色的精品化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和促进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要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这种来自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比理论教学更直接、更形象、更持久。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通识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二是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围绕专业实习实训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建设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新时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围绕通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以及交叉型课程组成有机关联的、具有层次的"宽、专、融"课程体系,并形成对四年专业培养的持续支撑;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强计算机通识课程和交叉课程的建设,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急需根据通识教育目标,推进通识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建立学生中心、科学合理、持续改进的通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五维目标”导向的通识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是指根据通识教育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专门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工科院校非理工专业的学生基础、兴趣以及理工类通识课的跨越式目的要求,通过"生活中的材料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课程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跨学科类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切实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演示实验是工科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进行"新材料技术"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总结了演示实验教学手段设计的思路和经验体会,对工科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利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手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生命科学虽兼具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特点,但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首先要对生命敏感。作为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笔者认为,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特色建设,通过与时俱进细化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以政策为导向提高教师修养,使课程建设既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并渗透生命科学学科文化,从而提高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技术传授为主导的印刷工艺课程教学遭遇困境。"通识型"印刷工艺课程以通识教育为理念,转变单一的技术传授,扩充知识面,多角度、多手段地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实行"通识型"印刷工艺课程教学,优化课程教学新内容,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印刷工艺课程架构,有利于复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2.
当前理工科特别是信息类的通识核心课程缺乏系统的建设,普遍没有教学团队的支持,理工科教师在承担通识类课程的时候通常注重传授知识,而较少深入思考,缺少整体性、综合性和广博性。文章在探讨跨学科的信息类通识核心课程组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指出教学模式应变"教"为"导",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坚持将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相结合,以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配合课堂教学,并使用动手实验强化学习效果,开设小班讨论扩展学生思维。结果表明:革新后的信息类通识核心课程能有效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领会信息技术所蕴涵的科学思想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高校对MOOCs的热情高涨,投入大量资源,但效果并不理想;普通高校对通识课程建设不深入、课程资源不充分、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支撑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对通识课程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时间浪费严重、存在"混"学分现象。研究SPOCs特点与SPOCs学习社区的基本框架;阐述课程模块化教学理念,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设计普通高校基于私有云SPOCs学习社区的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慕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校通识课程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将MOOCs和翻转课堂相辅相成地融合到通识课程教学中,给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将促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师生新型的“授”与“学”的沟通关系,将“学”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构建合理的考核方案,促进整个通识课程教学环节的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通识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很少研究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也就是研究教师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西藏高校,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异很大的现实上,应该采取哪些途径开展"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建设优质通识课程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优质通识课程的设计要与通识教育目标相一致,这要求任课教师对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优质通识课程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这要求采用“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且对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建设优质通识课程的关键是高水平的教师愿意开设通识课程,且愿意在这些课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这需要学校人事管理政策和资源分配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显著差异及相互促进得到了普遍认同,但通识课程仍存在课程定位不准、教学参与度较低、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需探索可推广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质量提升路径。中国海洋大学经过近20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建设-测量-诊断-支持-改进”的通识教育质量提升模式,其核心是多元课程质量评价和教学支持体系,完善了课程模块化、建设准入,课程评价,奖励与退出等管理评价体制。该模式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梯队建设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显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促进高校通识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新工科"视角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理工科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大要素。同时,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写作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认知水平,涵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伦理道德水平和塑造学生科学精神等多种功能。在"新工科"视角下,以"工程师"为主题的通识写作课探索了借助通识写作课实现隐性课程思政的方式,展现了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设计面向理工类本科生的通识写作课教学方法与成效,并为未来相关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风不正以及教师行为不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性知识课程陷入了困境.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学校通识性知识教育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实际;通识性知识的分科教学形式存在严重弊端;课程教学不适合学生.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摆脱通识性知识课程困境可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体系,实施综合课程;从课程实际出发,改进教学评价,重视全面评价;从教师实际出发,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校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将基础课程建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普通化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为例,在通识教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普通化学"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框架结构,并论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