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作为文学名著,给人们呈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是在历史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学形象不同于历史形象,我们接受文学形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应该说文学形象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演进的,如何在现代视角下关照《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同时赋予人物解读以趣味性,是本篇的意义所在。笔者以吕布、马超和典韦这三个形象为解读对象,谈谈对三国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3.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可谓是一员英武善战的虎将,他外有将士,内有谋臣,本可以有一番作为,但他最终未能成就大业,而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是因吕布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刚腹自用的性格。其本质是吕布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图王霸业的政治家的气质和志向。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引人注目的短命人物,吕布的人生历程,形象地揭示出人权有外表和才艺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德和人格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传统的四大文学名著。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自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表现了魏蜀吴三国在激烈的政治军事角逐中的此消彼长,刻  相似文献   

6.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曹丕,长期以来没能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其政绩、素质入手对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就以往评论中存在的偏颇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还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孙子兵法》的形象教科书,二者本来就有缘结关系。从五事“道”首、庙算运筹、上兵伐谋、知彼知己、因变制胜五个方面,结合战例,对《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的形象诠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解读译本副文本可以获知译本生成的历史细节与译本接受的传播语境.考察<三国演义>罗慕士译本副文本后发现:中外出版社和研究组织提供的翻译机会和经费支持,保障了译者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罗译本的出版发行;译本质量得益于译者与中外编校人员的合力,而知识渊博的校对者在提高译本质量方面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具有"中国通"或汉学家身份的作序者与评论者起到了权威的导读和独特的推介作用,促进了译本的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文中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丰富了小说历史文化内涵。其中鲁肃更是以政治家、平庸者、伯乐及义气者等多元人物性格示人,为故事情节发展,烘托其他人物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智囊形象在《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体系中独具一格,纵观诸多智囊的性格命运,不难发现其多以悲剧结避,在这一悲剧群像中,本文试以祢衡,杨修,许攸待为例,一方面通过分析其悲剧命运的成因,浅谈中国文人在社会舞台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这类形象洞悉传统儒家思想在民族情格中的折射,并通过分析元末明初社会背景及作家在创作中对素材的选择倾向反映明初个性思想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著作,作者把对于历史主体的深切关注,置于三国乱世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时代背景之上,突出了对悲剧的宣泄以及艰难的理性抉择。这其中包括处于权力巅峰的君主,运筹帷幄的谋臣,驰骋疆场的武将,还有不少节烈的女性。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和悲剧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悲剧情绪显得异常真实而复杂,因此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3.
14.
齐学东 《现代语文》2007,(3):118-120
曾经有学指出,《三国演义》里的女人大多是好的,《水浒传》里的女人大部分是坏的,此言不差。她们是一块铜版的两面,一好一坏,其根源都是作的封建妇女观,但是又有很大不同。《三国演义》里的烈女节妇,都是小姐命妇,是男人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们的政治斗争服务,或为他们装饰门面,她们只是苍白无力的道德符号。《水浒传》里的淫娃荡妇,都是市井细民,是男人的祸根,或害他们命丧黄泉,或使他们“落草为寇”。但是,她们却是有自己的欲望、有自己的追求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历史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吸收《三国志》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再创造,形成“拥刘反曹”的观点倾向,体现出与史书见解迥异、人物价值评判判然有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将蜀汉皇帝刘备,塑造为仁爱宽厚的理想明君形象,极尽褒扬;而与刘备共争天下的,则尽力贬低,如魏国皇帝曹操,被塑造成奸诈篡逆的乱世奸雄形象。之所以这样,一来由于作者受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二来作者受当时民间拥刘抑曹的观念支配,三是遵照文学创作规律塑造人物而致。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把《三国演义》中的1177个人物分成四大类,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其虚实予以考证,揭示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在人物塑造手法方面的鲜明特征,强调了《三国演义》终归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朱骏 《初中生》2006,(3):28-29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虽有丢盔弃甲之事。从大战吕布,到沧浪破本初,皆现其不凡才能。爱才心切,曾煮酒论英雄,重用关羽,即使有些不光明正大:得到徐庶费许多力气,徐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生未献一计。亦好享乐。建铜雀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阴险狡诈。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19.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方面有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像孙权、周瑜、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众多人物中,曹操这一人物饱受争议,各类人士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乱世英雄",也有人说是"奸雄"等等,这也充分证明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好坏的评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不同的身份和多样化的性格,其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却又阴险奸诈,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人物的代表与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