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运用添加和压缩法对于字数较少的话题,采用添加法,一方面可以直接点明话题,另一方面可以缩小话题的范围,利于从较小的角度下笔,从而使作文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诚信”这一话题宜用添加法,如《社会呼唤诚信》、《美哉,诚信》。对于字数较多的话题,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则  相似文献   

2.
2001年高考语卷中的话题作是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略),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近三年高考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命题形式——话题作。1999年高考作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内容范围写一篇章,鼓励写作“大胆想象”“写法可以多种多样”,话题作和特点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而以2000年高考作为标志,这种更注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劝的作形式——话题作便应运而生了。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则进一步明确了高考作的命题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高考作以话题作的面目出现,几年来,它的形式和命题倾向都在不断变化中。尤其在形式上,由2001年的“诚信”这一单一型话题到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和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从他人的意见”这样一些复合型话题。形式的变化带来的是关系的复杂化和审题难度的增加。因为复合型话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这就加大了作的限制力度,更侧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许多学生面对这些复合型话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文体自选”,并不是说只要是话题作文什么文体都适合写作,实际上,话题作文文体暗含着一种隐性限制,存在着最佳的文体选择。仔细琢磨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诚信”,实际上这个话题已锁定了文章的立意取向:我们需要诚信,世界呼唤诚信。没有学生在考场上拿自己的青春作赌注,反弹琵琶标新立异:这个世界不需要诚信,提倡无奸不商,新时代仍然需要用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教师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标准。对于已经圈定了立意走向的话题作文,笔者以为这样的话题作文最好选择议论性文体而少用记叙性文体写作,特别是纯粹写自身经历的纯记叙文。如…  相似文献   

6.
话题作在命题形式上越来越开放的同时,考查内容上越来越限制。我们知道,近几年高考作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话题的构建上。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到“诚信”、“心灵的选择”,再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的语词构成由句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到词(“诚信”)、短语(“心灵的选择”)再到复合式的短语(“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写作导航 扣题写作是写好作的第一要义.也是阅卷评分的第一标准和第一印象。在中考作中.因为偏离题旨而失分的情况屡屡发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整体偏向。指一篇章的内容全部没有落实题目的要求,比如说.题目要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人拟出“要做个诚实的人”的章,全大谈诚实,丢掉了“诚信”中的“守信”的意思:二是部分脱轨。  相似文献   

8.
2002年高考作文题是: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从“常常遇到、见到、听到”的“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中,选取素材,写“不得抄袭”的作文。我们认为,这个题目是实行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最不认为满意的一个作文题目。一、囿于去年道德类话题没有突破去年高考作文出了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诚信”属于道德类话题。以它深深触及了社会道德和人性道德的本质而引人关注,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可以说,“诚信”话题的提出,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人们心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它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诚…  相似文献   

9.
扣题写作是写好作的第一要义,也是评分评卷的第一标准和第一印象。在中考作中,因为偏离题旨而失分的情况屡屡发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整体偏向。指一篇章的内容全部没有落实题目的要求,比如说,题目要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人拟出“要做个诚实的人”的章,全大谈诚实,丢掉了  相似文献   

10.
“诚信”近年来成了国人的焦点话题 ,对诚信问题研究的文章也可见诸各正式或非正式刊物。文章在较广泛参阅国内相关文章的基础上 ,就诚信概念的界定、失信的危害、失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失信问题的措施作一综述 ,并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为诚信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话题作文虽然突破了以往命题、命意(给材料)作文的樊篱,为应试者提供了“海阔凭鱼跃”的平台,但是,难于避免宿构、抄袭和文字游戏。也有人说,话题作文往往统理命意,规定用一种价值观去审视多元现象和义理,因此,跟传统作文相比,虽然表面看突破了樊篱,实际呢?突而不破,仅仅把樊篱扩大了几公里而已。大量的雷同之作平庸之作文字游戏之作的涌出,就是证明。像那篇被炒得晕头转向的“赤兔马”,不过是在演绎一个隔靴搔痒(谈不上对现实的干预性)的老故事,如果离开了当年的“诚信”考题,恐怕无法引人注目(诚信,也是个老话题)。还有人说,话题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2006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对多年以来使用的话题作文形式作了探究,着重分析了话题作文给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话题作文使学生思维受到禁锢,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话题作文使学生为人失去诚信,不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一、话题作文为展示个性创造了条件 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近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诚信”(2001年)。由于话题作文从立意、文体。题目、表达方式等方面为考生提供了更加广阔自由的写作空间,因而大大地提高了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据统计分析,高考语文自采用话题作文以来,评卷的意外事故(平时作文优秀者“失了手”,平时作文平平者“冒了尖”)已明显减少。所以话题作文实际上已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话题作文形式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4.
考生大都以为话题作文“好写”,但落笔后又出现了种种问题。据笔者了解,2001年—2003年高考全国卷考生作文的弊病主要反映在下列诸方面。(一)审题不严,偏离题意。2001年高考试题提供了一则寓言,目的是引出话题,按说审题并无难度。但部分考生既不重视把握话题的内涵,也不注意搞清题目要求,或把“诚信”误作“诚恳”、“自信”、“信仰”等理解,严重偏离了题意;或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这虽然与“诚信”有关联,但毕竟不是同一概念,不能等同视之。2002年高考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在引出话题前,命题人提供了一则登山者救人的…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诚信”是一个伪话题在2001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也有“立意自定”的明确规定,似乎符合话题作文的特点。而实际上,“立意自定”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考生无法自定立意。因为“诚信”已经明确规定了它的价值取向,涵盖了所有的意象灵魂,即使是异想天开,妙笔生花,也无法挣脱母题的桎梏。考生无论怎样地翻新,总逃脱不了命题定向思维的手掌心。这与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从高考作文的实践来看,“诚信”也算不上话题作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高考之后,报刊上陆续登载了大量的高考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诚信一直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经常会连篇累牍地讨论这个话题;学校里,不仅作文课常用诚信作为考察我们作文能力的题目,而且,班会课上、政治课上的话题也总会与诚信扯上关系;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题更不会少了诚信。今天学校又特地组织了这个座谈会,希望在座的诸位能够谈出些有助于诚信建设的点子来。那么,这到底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还是一种悲哀呢?"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中考作多是话题作。关于话题作,在训练时有必要搞清楚几个问题。一是引子和话题的关系。话题前面的引子,仅是引出话题的材料,对话题有阐释的作用。也就是说,命题人怕考生对话题理解不到位,特地给了这么一段材料。这样,我们就应该重视这个引子,以求正确理解所给话题,打开写作思路,写出优秀作。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引子和话题是从属关系,话题包含引子,话题的范围要比引子大。  相似文献   

18.
变格后作文《莺莺和张珙大团圆》,它除了契合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话题外,还契合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诚信”话题——一篇作文两中全国高考作文话题,其写作经验十分宝贵!变格前后两文的“明说”相同——以张珙与莺莺的爱情作内容。但是,两文的“暗说”不同:变格前作文以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变格后的作文以老夫人作为不守诚信的代表——其变格方式是“更换‘暗说’内容”。  相似文献   

19.
自1999年全国高考语卷开始考话题作以来,在一片叫好声中,话题作方兴未艾。从那以后,不仅高考考话题作,而且中考也考话题作;无论高中初中,平时作训练也大都是话题作。话题作之所以如此时兴,据说是因为其无审题障碍,章立意和体选择灵活自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诚信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当今社会共同的话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逐渐凸显出来,并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怎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的诚信观念,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培养诚信理念,创建大学生诚信档案,强化大学生诚信自律意识,才能更好的实践党中央倡导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