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上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因为老师无法从备课笔记中找到答案,课堂容易出现令人尴尬的冷场,要继续进行,就要求教师具备应变能力,能“随机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由学会到会学。因为这种启发是在“卡壳”时出现的,所以随机启发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的问题坡度要小,引导的方法要巧,这样才能力争使学生“启”而得“发”。下面就以我平时课堂教学的实例,来谈一点“随机启发”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卡壳”是一种课堂常态.一旦遭遇“卡壳”,许多教师往往不是“换人”,就是自己代劳,直接讲出答案,忽略了让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事实上,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耐心,施一点巧劲,智慧地化解“卡壳”:等等,再等等;读一遍,再读一遍;互相议一议;给个“梯子”;动动手,再想想.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教学机智,为师者应不懈努力、毕生追求.  相似文献   

3.
学生答问“卡壳”是正常的事。教师处理答问卡壳容易产生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当即让卡壳的学生坐下,换一个学生再答;二是过早地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前者挫伤了卡壳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后者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均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卡壳的出现,从教师说来,可能是问题设计不当;从学生说来,可能是知识欠缺或思维方法不对,卡壳正暴露了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及时、正确地作出判断,加以调整,可据以获得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信息,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生答问卡壳了怎么办?有经验的教师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是老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长期以来,英语学习的后果是: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们被动学习、没有英语学习兴趣、不会自主学习。教师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无需思考什么,也不用去思考什么,最后懒得去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提问时,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容易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起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讨论是最好的形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何时组织讨论呢?下面谈谈我的点滴体会。一、“曲问”“卡壳”时。教师设置的曲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理解课文,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欠缺,往往造成课堂巧问“卡壳”,此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及时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努力,打通脉络。例如我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  相似文献   

7.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课堂上,教师提问以后学生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卡壳”现象,重要原因是教师提问笼统。出现这类现象,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基础了解不透。提问要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必须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透彻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编辑观点】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把握好“导”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讨论话题时,教师不能“信马由缰”,要巧妙地及时将讨论牵回“正道”;调控好“导”的“度”,当学生的讨论遭遇“卡壳”、“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水到渠成地把讨论引向深入,与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l老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导”和“主体”一字之差,却有不同的意义,老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老师的“主导”要以学生的主体为依托。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少,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意愿,等着老师的讲解。  相似文献   

11.
江苏刘智慧老师来信说,学生年级越低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越高。小学优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学生不主动发言,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就展不开,教学难以深入。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何在?您有什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句号”变成“问号”目前的问题教学大多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  相似文献   

12.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3):38-38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是创造有效课堂的武器。“武器”越精良,语文课堂的成功率就越高,课堂的生成就会越精彩。方法的预设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关键在于是否为学生所喜爱和乐意接受,是否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3.
从一位老教师上课“卡壳”谈起今年初,听说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特别善教古文的老教师,在讲《岳阳楼记》这篇他已教过一、二十遍的传统教材时,碰到了难题,出现了当堂“卡壳”的困境。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请求老师解答:“文章写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倾’、‘皓月千里’的好天气,而‘皓’也  相似文献   

14.
有的教师上课,“目中无人”。或讲得太快,学生跟不上;或关键处未点清,学生思维“卡壳”,而教师照样讲下去;或学生“分神”,而教师又不善于实行心理控制……这种教与学的步调不一致,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同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这就象同步卫星,只有它在与地球角速度相等的情况下,才能给人类传递信息。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同步效应。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通道是以心理活动为中介的,双方心理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角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沟通师生思维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方法,是诊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途径,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若能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深入细致地考虑设问的时、量、度,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乃事半功倍之举。一、深与浅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层层推理,步步深入,难易适中。所提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导致提问后的“冷场”与“卡壳”;所提问题太浅,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产生麻痹、倦怠心理。两者都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掌握好设问的“深”与“浅”。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新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往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到了初中三年级,愿意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就己经不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过多地回答问题会耽误时间,因此要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明显减少。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学生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失去了天真的率性,情绪逐渐变得敏感起来,虽然内心想表现自己,但又有些害羞。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加重,“学困生”人数增加,影响了正常的课堂交流活动。四是课堂上教师不正确的心境,导致教师把提问变成拷问、责罚学生的手段。在这种施教方式的长期影响下,学生回答问题不好或错误时,自己会有一种。负罪感”,因此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畅所欲言。五是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回答困难;或者是提出问题的时机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回答;或者是问题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学生无从回答。  相似文献   

17.
钟蕾 《教师》2012,(15)
最新《语文新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规定:实行九年一贯制,1-9年级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阶段性教学目标,其中“口语交际”是7—9年级的重要教学目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敢说话,越来越不想说话。到了初中,课堂上高举的小手消失了,和老师直视的目光不见了,大多数学生选择“沉默是金”,越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越如此:怕“出风头”,怕说错了挨批,怕被同学嘲笑。最重要的语文考试不考口语,  相似文献   

18.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小学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些学生不能立即作答的"卡壳"现象。面对"卡壳"现象,不少教师怕影响进度或"冷场",于是常会自问自答,或是批评指责,草草收场。如果对"卡壳"现象不能较好处理的话,就会失去提问本身的意义。时间长了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愿去思考,不想去作答。其实,学生积极性一般都很高,课堂上一个问题的提出,立即小手举成一片,甚至还用胳膊  相似文献   

20.
张兵  杜海洋 《教学考试》2022,(29):41-43
<正>在解析几何解题教学中,直线与圆锥曲线联立时,韦达定理套路策略高频出现,但也常常遭遇“卡壳”.通过剖析一道圆锥曲线综合试题“套路卡壳”原因,以探索为契机,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新套路”目的.高三模拟试题中出现一道看似常规的解析几何综合试题,题目设直线方程为x=ty+1时,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套用韦达定理而“卡壳”;有学生提出如设直线方程为y=k(x-1)时,是否可以避免出现非对称韦达,认为是题目设置直线方程有“诱导”之嫌,但动手去做时,却再次被“卡壳”,说明出题者在两条道路上都设置“关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