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高校体育理论课学习时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体育及人体科学、运动的科学理论知晓率低。采用90分钟体育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教授的教学形式,探讨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的教学效果。结果表明:1)理论与实践同步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人体运动科学及体育理论知识的知晓率,且不影响体育课与达标成绩;2)同步式教学法是深受大学生喜欢的一种高校体育课创新教学形式。结果提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课同步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运用体育与人体的基本知识指导独立健身锻炼,同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谈论比较多的词语,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力度较大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较大的问题并产生了一些混乱现象,这些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但更多的是实践中的问题,其中有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的方法、学的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之间等各种混淆,因此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与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体育教学实践和体育教学研究两大方面分析论证了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谈化课堂常规、过于追求服装道具、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及教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语言表达绝对化、研究对象的以偏概全、研究内容的跟风现象.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2012,(8):4-9
体育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引起了特别的关注。为了有利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体育学习评价改革也引进了多元评价的理论。但由于我们对这一理论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实践的经验,因此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比较茫然。课程标准虽然经过了修订,但有关学习评价的内容仍然显得不够明确具体,多元评价的理念还难以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评价的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组织这一专题研讨,希望有助于促进体育学习评价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脱节存在多年,并在体育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造成这种脱节的体育外部的和内部的因素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之外,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们忽视了联系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即“中介”问题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迷了体育理论加到体育实践的“中介”.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此予以关注,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李新华 《当代体育科技》2020,(7):103-103,106
体育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民族素质强弱的重要表现,更加体现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当下国际体育比赛和项目逐渐增多,世界人民也越来越关注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也对体育教育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阳光体育的理念,以为国家培育阳光少年为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就阳光体育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实践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彭鹰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2):142-143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理论体系的建构并不等于评价实践也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基于现实的评价实践在评价功能的解释和评价操作等要素上与理论相背离。  相似文献   

8.
李鹏 《体育风尚》2023,(12):92-94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展开分层教学,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运动锻炼氛围,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本文以促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目的,采取文献分析等方法探究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并提出以下参考建议:充分了解学生,科学进行学生分层;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实际,优化分层教学策略;做好教学安排,搭建个体发展平台;关注学生发展,做好分层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体育教师与新课改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随之而来的是对课标的学习、研讨,实现课改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与运用。然而,将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终身体育教育目标是我们国家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对于大多数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在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的层面上,在被迫学习中去应对考试,所以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目标的培养和实现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终身体育的实现谈谈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葛新 《体育师友》2011,34(3):15-17
根据课程论、体育教学论、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构建了"目标——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开设《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广西大学部分学生和《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此课程在高校的开设背景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此课程的评价探讨,从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及科学的健身功能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来论证《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在高校开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高等教育内部机制陈旧、专业服务于社会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较差等新问题也不断出现.高校各专业必须进行综合改革以应对挑战.在体育教育专业多年综合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改革措施进行了科学总结和归纳,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课程目标——评贾齐与解飞厚的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目标规定及对体育概念的历史考察,指出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有修养、有能力、健康明朗、积极向上的人。体育的目标应该具体到"运动技能学习、社会行动学习、认知和反思学习及情意学习"等方面的目标。体育课程建设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利用体育课程历史上出现的身体观和育人观的成果,将育人观和运动观相结合,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建设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一流基础教育"的宏伟目标,在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于1998年进行第二期课程发展工程.为使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本文对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忽视研究生体育教育,很少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大部分研究生的体质下降。通过对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现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论研究及开设体育课的实践活动,提出要使研究生体育课制度化、规范化,各个年级开设体育课并计入学分,体育课的项目多样化,为研究生制定体质健康标准并每年进行测试,以促进研究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开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学习方式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还存在许多问题,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有待于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分别从四个核心要素展开探索:把握学生需求,指向幸福人生;以生为本促使教学内容差异化,上下衔接呈现课程内容多样化,立足整体构建模式内容标准化;以学定教打造乐动会课堂,持之以恒实现三联动模式,着力健康奠定幸福感基础;三条路径确保评价精准化,注重过程抓住评价关键点,贯穿始终确保评价全面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应用多学科理论,力求从基本概念的辨析中,探寻体育教材教法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法可以从两个视角来确定,即:“教法+学法=教学法”、“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法”;同理,“体育教材教法”也存在与之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即:“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材学法=体育教材教学法”、“体育教材教理+体育教材学理=体育教材教学法”。这样的逻辑关系既表明教法、教学法、教学方法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同时也显示出教法、教学法、教学方法之间的非等同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题的提出自从“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后,自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中学体育课程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后,体育课程与健康促进的关联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更加清晰了,体育教师也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但是,正当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