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期天,豆豆约金明去钓鱼。他俩扛着渔竿,提上鱼食来到鱼塘边。他们钓了大半天,也不见鱼上钩。金明实在忍耐不住,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豆豆,你说我们是在钓鱼,还是在钩鱼?”“当然是在钓鱼。”“不对,应该是钩鱼。”“新鲜!哪有说钩鱼的?”豆豆笑着说。“鱼是钩上来的,凡是没有钩住的全都逃跑了。”金明认为自己讲的很对。“渔钩只是用饵引诱鱼上钩的一种器具,和渔竿、鱼饵、渔漂、渔线的性质一样,要钓上鱼,离开哪一部分都不行。”金明没有想到豆豆对于钓鱼这么在行,惊奇地问:“你对钓鱼怎么这样有研究?”“我爸爸爱钓鱼,我从小受到,陶。金明…  相似文献   

2.
鲫鱼上钩     
佚名 《学习之友》2008,(6):41-41
水中垂着一个挂满鱼饵的钩。 一条鲫鱼顺着鱼饵的香味游过来,向鱼饵看了一下,“真不错,是块美味的东西。”它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它记得不少同伴就是贪食鱼饵而断送了性命。鲫鱼赶紧游开:“不能吃,这准是鱼饵。”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的两大主题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其实它们之间可以互通,只要找到一座桥梁,阅读可以促进写作,写作可以提升阅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即可见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今人也有一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虽只是一种调侃,其实,笔者以为,此言只要改动两个字——“天下文章一大堆,看你会借不会借”,也可成为今天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关键是我们要做好“借”的文章。此言中的“借”,乃“借鉴”之意,“借鉴”与“抄袭”自然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不清楚“然而圆规很不平,……”中的“圆规”究竟是借喻还是借代,也会明白“圆规”指杨二嫂,不影响对这个句子基本意思的理解。但若不了解一定的句子结构,哪怕你每一个单词都认识,也可能不懂其义。这是因为语言知识对学生理解母语一般不会构成障碍.而对理解外语往往会形成障碍。语言知识在学生学习语(母语)和学习外语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5.
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我问学生:“狐狸用赞扬的语言骗取了乌鸦辛辛苦苦叼来的肉,狐狸心里美滋滋的,乌鸦却后悔极了。那么,当乌鸦再次叼来一片肉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为什么?”学生答:“乌鸦肯定不会再上狐狸的当了。因为乌鸦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会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6.
晓秋 《语文知识》2002,(10):11-11
乌鸟即乌鸦,在古代诗文中常被提及,这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鸟儿。 唐人韩琮《春愁》诗曰:“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故“金乌”与“玉兔”分别指代日月。此诗意为岁月飞逝,人生易老。由于乌是传说中的神鸟,所以古人把乌鸦当作吉祥与喜庆的符号。如白居易《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南宫鸳鸯地,何忽乌来止?故人锦帐郎,闻乌笑相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乌鸦与喜鹊属于同一类型的鸟。  相似文献   

7.
张中华 《中学生电脑》2007,(3):I0003-I0004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到奇怪吧?喝酒、足球赛、相交直线,风牛马不相及,怎么扯到了一起?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解决下面提出的一些问题,你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及”的。先来看生活中遇到的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有一天,爸爸邀请朋友来家里喝酒,一桌共10人。爸爸提议:“今天喝酒,我们每两个人都要碰一次杯。”我在旁边暗自思考:这要碰多少次杯呢?  相似文献   

8.
竟·章·竞     
查《现代汉语词典》时,发现“竟”“章”“竞”三个字都收在“立”部,“竟”和“章”还收在“音”部.这是为什么呢?在《说文解字》中,“竟”字收在“音”部,解释为“乐曲尽为竟,从音儿”。段玉裁注释说:“此犹章从音十会意。儿在音下,犹十为数终也,故竟不入儿部。”据此可知“竟”宇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本义是奏乐完毕。  相似文献   

9.
师:请大家阅读短文《“始作俑者”辩诬》,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始作俑者”辩诬“始作俑者”一词出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译成现代文就是“孔子说:‘最早发明陪葬木偶的人,他没有子孙吧?’”显然,老夫子对以木偶陪葬极其不满,甚至顿足捶胸地诅咒发明这种东西的人断子绝孙。由此“始作俑者”被后世用来指称“带头做坏事的人”。但是,用木偶陪葬真是一件坏事吗?众所周知,在我国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往往用活人殉葬。从有据可查的考古资料看,商代人殉制度就已盛行,此后历朝历代这种恶习绵延不绝。公元…  相似文献   

10.
教师常引用“滴水穿石”这一成语来勉励学生努力学习 .然而究竟为什么滴水能够穿石 ,很多人的理解就不一定正确了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 ,由于水滴不断冲击 ,每次冲击石块均产生极微小的损伤 ,久而久之 ,“有志者事竟成”,便可穿石了 .一滴水为什么能使石头产生微小的损伤呢 ?这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无需解释 .假设我们将水滴换成乒乓球 ,让乒乓球一个接一个地不断地落在石头上 ,能否“穿石”呢 ?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木制的乒乓球台坚硬程度比石头差得多 ,但是一张乒乓球台无论使用多少年 ,从未发生过中间部分 (乒乓球撞击频率较大 )的磨损…  相似文献   

11.
<正>星期天,俊俊约豆豆去钓鱼。他们俩扛着渔竿、提上鱼饵来到鱼塘边,钓了半天,也不见鱼上钩。豆豆实在忍耐不住,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俊俊,你说我们是在钓鱼还是在钩鱼?”“当然是在钓鱼。”“不对,应该是钩鱼。”“哪有说钩鱼的?”俊俊觉得好笑。“鱼是钩上来的,凡是没有钩住的全部逃跑了。”豆豆认为自己讲得很对。  相似文献   

12.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旁边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那里不停地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没有收获。年轻人终于沉不住气了,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鱼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能轻易就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呢?”老人从容答道:“我钓鱼的时候,只知道有鱼,不知道有我;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那些鱼当然也就不知道我的存在了。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饵没有,不停地盯着鱼,有没有鱼上钩,心里急躁,情绪不断变化。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呢,你怎会能钓到鱼呢?”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的短…  相似文献   

13.
时间:高三语文总复习阶段师:过去我们鉴赏了不少的古代诗词,曾概括了诗词鉴赏“三部曲”,还记得吗?生:记得。1.投入感情,解读大意。2.体验感情,进入意境。3.升华感情,拓深意蕴。师:还记得很清楚。那么,从“三部曲”可见,读诗就是要解读一个什么字?  相似文献   

14.
“三·一八”惨案,四十七位爱国青年被打死,伤者数百人。惨案为什么会发生?仅仅因为段祺瑞的“卖国求荣”的反动本质”?现在看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的东方外交政策立足点,已经十分清晰,他们不仅要分离出外蒙,而且还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亲苏的中央政府;而这一切,均源自对宿敌日本人的畏惧和警惕,且因害怕日本人而痛恨“可能”与日本人有染的段祺瑞、张作霖。于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鲍罗廷,说服了驻扎在北京一带的冯玉祥,利用冯氏膨胀的政治野心,鼓动其发动了“革命”。随后,苏联政府迅速地一次拨给冯军一万八千支步枪、九十挺机枪和二十四门大…  相似文献   

15.
高考古诗词的鉴赏,其难度并不大,因为它只是考“初步鉴赏能力”。即对诗的基本理解,如词义、手法、景情等。按理说,小菜一碟,可实际情况却是题做了不少而感觉索然,题题一个味,对错拿不准。  相似文献   

16.
呵护·引领     
“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强烈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教育家乌申斯基如是说。案例中的孩子描述妈妈的五官,确实有独特新颖之感,确实是他真实个性的体现。我想作为教师,应当呵护童心,巧妙引领。因为只有这样,孩子的习作动力才会得到激发,自信心才会得到培植,习作水平才会得到提高。童言无忌。孩子这样描述妈妈的五官,确实抓住了五官的共同特征——都是“小孔”。这在我们成人眼光中是不屑描述或不曾关注的。作为一个孩子,他肯定没想到要把妈妈写成丑八怪,也不觉得这样写是…  相似文献   

17.
人说好的章必须具备“三绝”。哪“三绝”?意境美好,赏心悦目,此一绝;感情真挚,撼人心魄,此二绝;语言准确,洗炼优美,此三绝。我们写章应力求做到这“三绝”。  相似文献   

18.
肖显志 《小学生》2006,(1):8-10
王凿眼睛刚睁开一道缝儿, 就听老妈嚷:“呀!钱少啦!”.老爸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此时倒闭上了眼睛,说:“在家里, 怎么会没呢?”“少了500块呢!”老妈把声音足足提高了20分贝,尖尖的像划玻璃。可能老爸的心被划痛了,身子激灵一下子,打了一个冷战: “什么时候没的?怎么才发现?”“我哪知道!是不是你拿去做了小费?”老妈凑近老爸,眼睛定定地盯着问道。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体现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导地位?这是一个值得的课题。回顾实践,我们的体会是:一、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导向点——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明确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目标“三个面向”理论告诉我们,当代人要具有直面现实、迎接挑战的胆识和智慧;“四有新人”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素质要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两者的共性、核心便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月7日 晴 一下午都和朋友在一个悠闲雅致的地方喝茶,临晚,我说:“一起吃饭?”她坚决地说:“不!回家,今天是颠峰之战。”看着我狐疑的样子,她先笑:“红楼选秀啊,今天决赛。”继而她又大惊:“你不会告诉我你不看PE?初中毕业的时候留言。同学们都称你‘林妹妹’啊!”我惭愧地点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