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建议 《秋天到》是一篇小韵文,作者以浓郁的情感,用活泼简洁的语言,把人们领进了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秋天到》这篇课文宛如一副“秋天的图画”,如果课堂上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配上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动手用彩色的纸剪出作者诗句中描写的事物,贴贴、画画,再现秋天丰收的景象。把课堂变成游戏场所,那学生就可以在朗读诗句、学习语言中感受诗境的美。同时,又可以在动手剪剪、贴贴、画画的创作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2.
【教学案情】《秋天》是一首满怀热爱之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诗歌。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热情。  相似文献   

3.
赵涌 《江西教育》2003,(4):24-24
让课堂“活”起来,应有三个具体表现。一、学生应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我听了这样一节口语交际课——《我会拼图》。一上课就有学生充满自信地告诉大家:我会剪纸,会画画,还会拼图。我在家里就拼了机器人、小房子、小青蛙,今天我还要拼更有趣的东西,你们瞧着吧。接着老师让大家动手拼图,把拼图贴在胸前变成拼图娃娃,作自我介绍,和小朋友交流,给自己贴上大红花。然后边唱着歌边到同学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拼图,向别人请教拼图的方法。最后分组办拼图商店,给  相似文献   

4.
一、在生活中感受美《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仲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回到教室后,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样子,然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美丽景色呈现在白纸上,或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看着、读着自己的作品,自然有说不出的喜悦。二、在诵读中体验美《秋天》一文,语言优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句都能使学生产生美的遐想。学生通过感情朗读、配乐读,抒…  相似文献   

5.
起步作文教学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一、摘一摘:内化秋天的语言天才在于积累,学习在于积累,作文更在于积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三年级上册是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学习第一篇《秋天的雨》伊始,课堂上引领学生感悟秋天的美丽,秋天的色彩,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快乐,从课本上生动的  相似文献   

6.
曹俊梅: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悦耳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心灵体验,通过感官和心智去感受教材和课堂所赋予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语言、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让注重讲授而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美"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文章所写的景美,蕴含的情美,文字写作上更美,是一篇值得引领学生欣赏、玩味的好文章。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感悟美,并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上习得、受益,实现从"学阅读"到"学作文"的华美转身呢?我思索着,尝试着,体验着。  相似文献   

8.
让历史课"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动地讲述历史——生动历史首先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广泛涉猎,心中积累大量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而且教学语言应富有趣味性、幽默性、艺术性。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再加上恰当地运用态势、表情、手势、动作等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给学生以动感,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讲什么学生才爱听呢?首先,应注重历史课堂上的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特别爱听历史故事,这样,他们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知识,逐渐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第二,引用诗词典故。教师选取适当的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传说、歌谣诗句、成语典故等辅助教学也会吸引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如学习"淝水战役"时,可引用成语"八公山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学习一·二九运动"时,可播放《毕业歌》学习"渡江战役"时,可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钟山》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白鹭》是著名作家和诗人郭沫若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白鹭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说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文章短小精练,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课堂成为学生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境亲密接触的阵地,让学生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0.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中的第5课。课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富饶的北大荒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写了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色彩绮丽的晚霞,如诗如画,令人陶醉。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意境,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品评、感悟、欣赏呢﹖笔者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下,让平面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画面,让无声的语言变成了动听的吟诵。学生在品评词句、感悟意境、诵读欣赏中,…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相似文献   

12.
去年笔者在湘西吉首举行的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比武暨教师论坛研讨活动中,聆听了16节鲜活的数学课。从这些课中,笔者对于在教学实践中该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怎样去构建合理的数学教学课堂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一、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在《面积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先从“小明家要买面积大一些的房子”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动手,通过摸书本表面、课桌表面、凳子表面等去感受、比较面积的大小。《统计》一课创设的情景是:老师想给同学们买礼物,但不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每一种…  相似文献   

13.
张隽 《考试周刊》2015,(50):185-186
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作为"美的使者"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美的教学,用美的语言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音乐教学语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钟蕙 《小学语文》2014,(7):84-86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全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文质兼美且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给人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董雪 《山东教育》2007,(10):28-30
《秋天的雨》是一篇描写秋景的抒情散文。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以读代讲来欣赏秋色美、品味语言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秋天的雨》是一篇遐想联翩、意境柔美的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以及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7.
《秋天》是一首满怀热爱之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诗歌。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热情。在这节课上,我与学生赏读了2—5小节,有这样两个片段:  相似文献   

18.
《秋天》是一首满怀热爱之情,用生动形象的文笔赞美秋天的诗歌。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田野里的庄稼、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人们忙碌着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热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  相似文献   

19.
活动一:语言活动《秋天的雨》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散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目标预设:  相似文献   

20.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艺术化的语言,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课文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