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直感型、体验型作家 ,她很少在作品中作理性剖析和哲理探讨 ,但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一直深深地关注 ,且始终流贯于作品中 ,她对生命有很深的体悟。生命体悟 ,正是萧红小说的深层哲理内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女性作家,她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这种书写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作品容易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回望历史,萧红研究经历了从单一表层的思想主题研究到多视角深入的心理文化研究,萧红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但作品蕴含的丰富性与作者本身的复杂性给人留下很大的阐释空间。笔者试图将萧红的文学想象与她的人生经历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她的创作源泉,在小说中探寻她的生命影迹,从而探析爱这座大厦在萧红的生活实践与文学想象中的坍塌和重建。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东北乡民死寂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从而使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新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了众多警醒世人的经典作品。其作品中彰显着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和对死亡的思索是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这种生命意识的产生与她自身所历经的生命体验、时代背景等紧密相关。密切关注底层女性悲剧命运和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揭露与反思是萧红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她也是备受瞩目的金牌编剧,但她并不认同这个定位。“我是一个作家,编剧只是我的副业。”对于严歌苓来说,写作是“瘾”,已经融入她的生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8.
金枝是萧红《生死场》中的人物形象。从金枝的爱情婚姻生活到哈尔滨谋生,再到含泪回乡,最后出家,我们发现萧红在描绘金枝的人生之路中隐喻着她观照女性的生命编码。离乡,进城,返乡,爱情,宗教,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早期女性作家们探索女性生存救赎之路的几种基本模式,也寄寓着萧红自身多舛的人生际遇和不屈的悲壮反抗。萧红塑造的金枝人物形象突破了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小说笔下的女性人物的狭小空间,在“低度”的女性天空,顽强而坚韧地探寻生命的可能“高度”。  相似文献   

9.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多姿多彩,儿童习语式是她的语言风格之一,它有一般童言的天真质朴,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萧红用儿童习语写作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也非刻意的追求,而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在常见的儿童习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因而,她的作品比一般的儿童作品更有深度。同时,萧红的儿童习语具有节奏韵律,在章句行间充满着音乐美。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创作中,“生命”是一个主旋律。她一生信仰“生命”,她的艺术创作的全部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探索与表现各种“生命”形式,用笔捕捉它的光彩,使生命之火永远不熄。  相似文献   

12.
《生死场》写于1934年,翌年十二月由鲁迅作序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人类生命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从“生命意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萧红的短篇小说经典《牛车上》的解读,层层剖析与透视萧红独特的生命感悟与生命意识:人生和生命既充满着广漠的悲哀,让人深感萧索与厌倦;同时又洋溢着欢欣和喜悦,让人如此深切的爱着。萧红这种在现实的废墟上构筑生命“伊甸”的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的追寻就体现出了萧红的深刻,萧红的人生和小说也因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萧红被称为“内观和自传型的作家”,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一部散、小说集中都有自己的“身世之作”,而且无论是自传散集《商市街》还是追忆型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都代表了她的最高成就。她这种一以贯之的追忆型创作,来自于她的独特气质。通过萧红在抗战中的追忆型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作家对童年生活如何回忆与重建,如何遗忘和省略,从而表达个人对战争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17.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18.
纵观萧红一生,其人生不幸应当开始于她早年与父亲的“失和,”开始于被家庭放逐。早年的这场“失家”惨剧,让萧红一生没能原谅父亲。她不仅在很多反映自己早年生活的自叙传作品中对其父大加挞伐,而且不只一次地向朋友诉说起家人对她的虐待。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也没有对于自己在这场“失家”惨剧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出任何反思。读者是善良的,他们多愿将同情奉献给弱者,与此同时,为萧红所诟病的父亲、继母等人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失语”地位也使多数传记作者走入偏袒的误区,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萧红的家人。这种做法无疑会让“萧红研究”带上主观片面的色彩。因此,笔者在文中试图对以往的研究视角做出调整,拟就“萧红个性缺陷”来观照这场“失家”悲剧,并想借此一探萧红“失家”悲剧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9.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20.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