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45):150-151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成了令高校老师非常头疼的难题,如何遏制这一现象是老师们极其关心的话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教师和学生视角出发,认真探讨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3G手机媒体便捷、迅速、信息含量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要善于把握机遇、重视挑战,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监控机制,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拓展学生素质教育,搭建与学生沟通新平台,提升班级凝聚力。同时,应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称,老师们正发现有趣和创意的方式,采挖掘手机在课堂教学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如何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之间固有的时间、空间环境.一个人在电脑旁,可以选择全世界最好的教员来上课,上课的过程全世界都可以看到.学生不再受学校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家里就可以使用最好的教员编的最好的教材.这种现状就把一种无形的竞争机制引入了教育领域.教育要创新就必须适应这种网络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要做重大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等迅速崛起,从而掀起了一场新媒体技术的革命。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兴起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为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场媒体技术革命对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那么,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相似文献   

6.
小气浅俗,叙述干巴,材料空洞,言之无物——教师每提及学生作文,似乎总有N个罪状。问及个中缘由,教师大多埋怨学生缺乏生活。这一说辞,乍一听貌似有道理。但细细推敲一下,此说法站不住脚。学生每天都处在成长中,每天都感受着真实的生活,皆拥有自己的个性世界,怎么能说他们缺少生活呢?笔者以为,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感情贫乏、无病呻吟的症结,其实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情境,  相似文献   

7.
<正>德育教育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历史教师忽视德育教育的功能,将历史这样一门人文学科上成了如何得高分的技术课,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严重偏离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只有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更加重视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才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操,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人格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8.
杨鹏 《上海教育》2016,(Z1):108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相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班主任要善于与家长沟通,进行有效的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随着电脑和宽带的普及,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兴起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已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和电话短信等,已  相似文献   

9.
孔馨雨 《河南教育》2022,(S1):50-51
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大军的主体,其沟通交流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在以网络圈群为载体的大学生新型社交模式下,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新媒体平台高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深化网络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什么——网络圈群视域是什么?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微载体纷纷涌现,虚拟化、网络化的社会交往日益普泛。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令人振奋:“MOOC”方兴未艾、“翻转课堂”的故事到处流传、大小网络企业都在勇敢冲向“在线教育”的沙滩、“平板”如日中天,“3D打印”这项原本属于实验室的“堂前燕”正悄悄飞入寻常课堂,再加上可穿戴技术、第五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等让人眼晕目眩的新玩意儿以及人们对它们应用于教育的巨大憧憬……似乎教育信息化“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唾手可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