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运动唤醒了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沉寂面,妇女们在批判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同时,开始为自身解放呐喊。当时社会上进步的人士普遍认为“教育上的平衡为一切平衡的渊源”,把女子教育平衡作为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方法,提出了改革女子教育宗旨,大不开女禁和男女同校等教育平等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打开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1月发表了《学会与世界共生: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明确提出要告别西方的人文主义,转向"生态正义"的教育.这种转向要求我们激活和复兴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更具生态友好的教育智慧资源.沉思传统、审美传统和儒家的修身传统等都为这种转向提供了丰富的维度和内涵.只有在这样一种不同教育智慧传统所激荡生成的马克思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中,我们才能尝试确定后疫情时代以"生态正义"为基础的新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女性主义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其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和批判的女性主义具有比较明确、比较系统的教育观点,其核心是关注两性平等和性别公平的教育。这些女性主义流派对西方现行教育体系中的管理、教育过程以及学校实践中体现的性别不公平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批评对我们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和卢梭对女性的教育持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男女两性的教育不取决于性别,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而卢梭则认为,男女两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因此,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不同的教育。这两种女性教育观都使女性在教育中处于劣势。文章分析这两位西方教育思想史学家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及其影响,希望对当今男女两性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心理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心理辅导不是要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通过我们对他的帮助,让他自己悟出来是对还是错;不是由我们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我们的启发,让他自己选择"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过程,是和一般的说教过程重要的区别之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化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刘京海 《上海教育》2009,(13):38-39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如此,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先进教育的融合中,忽视或者拒绝中国元素的传承,是有罪过的。 不能简单地说西方教育要看东方教育,我们东方教育也必须看西方教育,走东西方教育整合之路,才是我们的教育发展之路。 我们可以从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来重新审视或演绎中国传统教育,这样,中国传统教育这个宝库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开始注重将"世界公民"教育融入到"国家公民"教育中去。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上,西方教师认同并有意愿培养"世界公民",但很难把握"世界公民"教育中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尺度,导致心理畏难、信心不足、能力欠缺。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师也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培训。虽然在教师培养上不断反思改进,但时至今日西方还走在解决"有效培养世界公民和相关教师"这一问题的路上。  相似文献   

9.
本土化研究是我国积极心理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和根本价值在于在立足本国心理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积极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积极心理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进程,有效地服务本国学生。为此,我们需要兼容并蓄,批判性吸收西方成果;本土改造,改进测量工具和干预技术;夯实基础,加强本土化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是20世纪初建立起来,基本上与西方是同时建立的,但在总体上滞后于西方,我们要分析艺术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既要看到老一辈学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又要发现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力争在21世纪使我们的设计教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晚清废缠足运动是20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初步尝试,也是女性身体解放的起点。与这一时代思潮相呼应,一批以此为题材的小说应运而生,记录了废缠足运动的曲折历程,为我们了解女性身体与时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的妇女观是在对中国历来女性"不净观"的批判和对封建"贞洁观"的鞭笞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倡导女性思想的解放、宣扬女性的性独立,确立"女性本位"的妇女观;另一方面,基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日本文化的影响,他又提出了女性解放的渐进性,这无疑具有更长远、更理性的眼光。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在某小说中深切关注妇女命运,对妇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大力张扬妇女解放思想,形成了进步的妇女观,他的进步妇女观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也是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他的哲学观、美学观和爱国主义思想密切联系,泰戈尔生活在印度历史大变革时期,接受的是传统和西方两栖式的教育,加之家庭的不良影响,从而使他的妇女观存在着矛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based discrim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ile the research, theory and policy literature on race, class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 is extensiv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based discrimination itself has been widely overlooked. Indeed, the dominant ideologies of meritocracy and human capital (into which we are inculcated throughout our lives by schools, media and the state) proclaim that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are and should be linked with greater reward. In a world where education is regularly invoked to legitimate inequality, it can appear nonsensical even to raise concern about education‐based discrimination as a matter of social injustice. We need, however, to challenge those who have taught us not to see what has essentially become an elephant in our living room. Otherwise, we will find ourselves unable ever to use our public systems of education for universal eman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教育:西方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西方民族教育的一种理念,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异同,可以为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大学教育近代化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既直接采借西方近代大学教育模式,又深受中国传统书院教育荫泽,并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形成。但在继承传统和学习西方两个方面的成败得失,值得深思和反省。一方面,中国近代大学是在改造传统书院的基础上启动,却在近代化改造过程中摒弃了传统书院的许多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是在采借西方大学模式的努力中形成,却在中国化过程中剪裁了西方大学的诸多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女性教育已经蓬勃发展,女大学生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当代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面对着女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迷茫、女性主体意识的困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男权社会男女不公平竞争等社会现实中,高等女性教育应义不容辞地以“十六大”为发展契机,用“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构建女性教育的新平台,全面推进女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培养女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挖掘人力资源,为女性深层的解放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emancipation in education practices in general and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in particular. The principal aim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f particular traditions of emancipation in educ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VET practices. The exploration of ongoing educational debates on VET policy-making and the issue of emancipation in VET reveals that, ultimately, emancipation in VET is understood as a specific function for socio-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is functionalist orientation and contrasts it with a vision on emancipation as a feature of an educational process rather than an educational outcome. Freire's and Rancière's core concepts of emancipation guide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latter interpretation of emancipation in VE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9.
许敏 《中国德育》2006,1(10):25-28,62
个体与实体(即伦理普遍性)的潜在统一与现实分离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完成个体向实体的现实回归,实现个体与实体的现实统一。然而西方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却突出个体是原子式存在的理性主体,否认实体即伦理客观精神的存在,使个体与实体完全分离,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道德教育的伦理解放本质。  相似文献   

20.
The idea of emancipa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 emancipatory impetu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critical traditions and approaches where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conceived as that of emancipating students from oppressive structures in the name of social justice and human freedom. What is needed to effect emancipation, so it is assumed in this tradition, is an exposition of the workings of power, as it is only when one sees and understands how power oper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address its influence. In several of his publications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Rancière ha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logic of this view of emancipation. Throughout his career Rancière has also worked consistently on the articulation of a different approach, an alternative way to understand and do emancipation. In this essay Gert Biesta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construction of Rancière's ideas on emancipation from three angles: political theory, political practice, and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Biesta argues that Rancière provides us with a new and different way to understand how education might contribute to emancipation and also where and how, often in the name of emancipation and democracy, it actually hinders emanc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