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go和before,in和after是常见的两组同义词,ago和before的意思都是“在……之前”,in和after都可以表示“在……之后”。可是,它们的用法却完全不同,使用时不能混淆。那么这两组词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每当我们在谈论时间前后时,往往都要以某一时间为参照点。例如:(1)他是在三小时之前回家的。(2)他是在三点钟之前回家的。句(1)中的“在三小时之前”就是以现在作为  相似文献   

2.
教学“用24时记时法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理解“时刻”和“时间”之间的区别的。 首先,我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导入新课:“这节课从8点20分开始到9点结束,共上了多少时间?这40分钟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随之我讲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与区别:“时刻”指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表示的那一瞬间,用单位“几时几分”表示;“时间”是两个“时刻”间所经过的那段时间,是指从什么的候起到什  相似文献   

3.
ago和before,in和after是常见的两组同义词,ago和before的意思都是“在……之前”,in和after都可以表示“在……之后”。可是,它们的用法却完全不同,使用时不能混淆。那么这两组词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每当我们在谈论时间前后时,往往都要以某一时间为参照点。例如:(1)他是在三小时之前回家的。(2)他是在三点钟之前回家的。句(1)中的“在三小时之前”就是以现在作为参照点的。而句(2)中的“在三点钟之前”则是以过去的时间为参照点的。这两组同义词的用法区别正是它们所参照的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有放回”与“无放回”、“排列”与“组合”、“相同”与“不同”三类概念区别的分析,避免了在概率计算中概念的混淆  相似文献   

5.
<正>“对比”与“类比”是初中语文课本里两个常见的概念,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两种写作手法,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但初中生很容易混淆这两个写作手法。为了让同学们正确地区分这两个写作手法,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学会区别这两个写作手法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它们之间该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6.
一次听课,一位教师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友谊商店第一天卖出桔子80千克,第二天卖出75千克,两天一共卖出多少千克桔子?”一学生在黑板上列式为:80 75=155千克。教师在讲评时指出该学生计算是正确的,但应注意写出的名数“千克”外面要用上括号。“千克”是名数吗?这位教师把“单位名称”千克说成了“名数”,概念混淆了。怎样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呢?例如:5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一些使学生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教会学生区别这些概念,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为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打好基础,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采用比较异同点的方法来解决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这对有一定物理基础的学生确实不愧为是一个好方法。现以华东地区教材初中物理第一册第4章“声”这部分内容中,声音的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个物理量极易混淆的概念为例进行讨论。我们试用比较异同点的方法来区别: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相同点都与声源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一框在论述“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时有两个看似矛盾的说法。该框在阐述两者区别时这样说:“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接着,在讲两者的转化关系的第二种情形时又说:“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前者认为原因和结果不能颠倒,而后者又说两种现象互为因果。这两种说法矛盾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碰到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公元纪年法中有没有公元0年(因为学生知道“0时”这个时刻概念)?应不应该有公元0年?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时刻点与时间段。时间长河好比是一条直线,它始终是连续不断的,前无起点,后无终点,人类的历史只是这条时间直线上有限的一段而且还在往下延续。时刻点就是这条时间直线上的一个个具体的点;时间段就是这条时间直线上两个具体的时刻点之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室编写的六年制或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在1989年分别排了第2版。第2版与第1版相比较,主要是把那些已决定废除的市制计量单位一律改成了我国法定计量单位。除此外,在有关求时间的应用题例题的解答中也发生了变化:在问题和答句中仍使用“小时”这个单位名称,但在算式计算结果后括注的单位名称,却由原来的“小时”改成了“时”。据笔者了解,现行教材的这一改动,是根据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的精神进行的。国务院这一命令附件1的表4中,明确规定了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其中时间的单位名称为“[小]时”,并在附件1最后的底注中说明:“[ ]内的字,是在不致混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一、概念对比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分清一些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对进一步掌握数学性质、法则、公式,培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教学中,采取对比方法,使学生弄清混淆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如在教学数字、数、数位、位数概念时,问:9512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怎样读?它是几位数?每个数字占的数位是什么?从而小结出:数字是用来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学生在学习路程模型时产生的概念混淆问题,笔者结合学生速度概念学习进阶模型及具身认知理论,在课堂中先引导学生体验式地意识到速度产生的必要性,再认识速度的概念的本质是单位时间上行驶的路程,同时区别速度与路程、时间的表征形式,帮助学生主动建构速度概念,为之后继续学习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协变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想的基础。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学生掌握好比较的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的能力应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数的整除”教学单元中,概念很多,内容抽象,概念间又有较多相近和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混淆、不易掌握,往往产生不少错误。为此,教师在复习本单元时,将有联系的、容易混淆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逐步领悟和学会比较法,并发展思维。 一、在辨识异同时,渗透比较法。 在本单元中有较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整除和除尽”;“质数和合数”;“约数和倍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等等,这几组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复习时若运用比较的方法,把它们的相异之处揭示出来,便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质数和合数这  相似文献   

14.
侯淑娴 《山东教育》2005,(25):44-44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学段数的认识以后学习的。重、准点是数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数位和计数单位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数学概念,学生在做练习时,常常出错,在教学时应将这两个概念对比着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区分。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本质区别与有机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思维能力. 一、在概念比较中提升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中发现,教材上的有些时间概念和时刻概念混淆在一起,影响了题意分析和理解,甚至于往往因为这样的混淆,使学生极易发生口误.如教材第54页第2题: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明取信时间.已定每天取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时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又如教材第55页第5题的第(2)小题: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这两道题目明显都是属于"时刻"问题,因为它们单指某一个"时间点",并不表示时间的经过.笔者认为应把前一题中的"取信时间"改为"取信时刻",把后一题中的"结束时间"改为"结束时刻"."时刻"与"时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避免混淆,必须要重视这两个概念间的辨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常常将“即”与“既”混淆,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呢?这里介绍五种方法。一、从读音上区别“即”读作“ji”,阳平;“既”读作“ji”,去声。两者不知用哪个时,阳平的写作“即”,去声的写作“既”。二、从词义上区别  相似文献   

17.
数学知识既严密又抽象 ,知识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学习时似是而非 ,容易混淆。“比较”是思维的基础 ,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教学一个新知识时 ,要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 ,瞻前顾后 ,把与新知识相似、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综合认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以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在这里本人归纳几种对比法。概念间的对比。 小学数学概念间有的类似 ,有的相近 ,有的相反 ,容易产生混淆 ,要注意比较。如“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的比较 ,“计数单位”和“分数单位”、“小数单…  相似文献   

18.
时间问答ABC     
问:什么是“时辰”?答: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1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问:“小时”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大时”呢?答:钟表从欧洲传入中国后,人们把1个钟点叫做“小时”,又把1个时辰叫做“大时”。现在,我们习惯用小时来计算时间,“大时”的叫法已经自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语言非常严密,应用题中使用的单位名称与标点符号应当准确、规范。但我听课发现,有些教师对此并不注意,用得随意,常常引起歧义。现举数例,共同研究。一、关于单位名称有三种情况应予注意:一是时间单位,作时间单位或用作时间换算,一般用“时”、“分”,如,1时=60分。而在应用题里,为避免与时刻混淆,通常改用“小时”、“分钟”。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时、分、秒的认识”中的应用题就是这样使用的:1.一个足球队每天训练3小时,5天一共训练多少小时?2.李师傅8分钟可以加工一个零件,40分钟可以加工多少个零…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平均问题”的错解。此“平均问题”是: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的速度是55千米/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经常有学生把它错解为:(45 55)÷2=50(千米)。学生的这种解答结果实质是求“45”和“55”这两个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求“平均速度”这一问题。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未理解“平均速度”这一概念及其解法,混淆了“平均数”与“平均速度”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不能正确区分、比较相关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进行正确迁移和融会贯通;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