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内在心灵的实践,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它更多地是滋育儿童的心根。这样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为儿童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和奠基。因此,教师“劳作”的田野应该是人的心灵世界,核心任务是滋育人的心根,发展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语文教育而言,它的本原在哪里?依我看,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一、心根幽处——生命喷涌的源泉什么是“心根”?从词源上看,它最早见于唐朝佛教译作《金七十论·卷中》的“十一根”说,“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遺五作根”,它们都与人的“心根”相联系。显然,这里所说的“心根”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心灵”同义。在宋代,“心根”还衍生…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因此,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师生间流畅、有效的沟通是理想教育的应有之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咨询专家高顿(Thomas.Gordon)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儿童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儿童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如果你接受一个孩子,他会保  相似文献   

4.
读者心声     
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聚焦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心灵。本真的教育能够练就教师的自我成长,育出高质量的生命群体。《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3期中以“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的生命修炼”为主题的三篇文章,纯朴清新,饱含温暖,含露真情,令我受益颇多,回味无穷。不论是漆英“心灵关怀的校本策略”的分享,还是李志“以心育心”的呼吁,或者是李朝晖“心育之路”的告白,都体现着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生命交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6.
儿童时代所形成的心灵世界一直影响着人一生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生活。而儿童时代的心灵世界就是人的"心根",一个人成年后无论怎样发展,其精神的根都在儿童时代所形成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爱与责任     
爱与责任的教育是师德建设永恒的主题。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实践证明,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意味着将要毁坏一个学生。因此,“当教师必不可少、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爱是教育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从现象上看,是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但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制约着教育过程,它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它是沟通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是教育教学获得成…  相似文献   

8.
"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追求教师的精神建构,是心灵关怀的理想追求;以心育心的引领策略,是心灵关怀的力量源泉。一、教师管理:在精神引领中存储心灵能量"物洗则洁,心洗则清",洗涤心灵能让人获得一种战胜自我的欣喜。我校坚持以精神引领洗涤教师  相似文献   

9.
当提到“根”,我们不自觉就会想到那参天大树,那纷繁芜杂的网状支体,它们支撑了大树的高大挺拔,供给了大树的枝繁叶茂。根,可谓是大树的生长源泉。于人,“根”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心”主宰着整个命脉,“心根”则是人成长的心灵根基,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心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2,(24):34-34
校长要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李瑾瑜3月6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是现代校长的新使命,这意味着校长要从人、财、物、事所构成的“有形学校”的权利性管理,转向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学校与教育、教育与人的内在关系,也意味着校长对学校教育本质特性与价值的坚守,更意味着校长对教育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黄耘 《广西教育》2009,(25):24-25
童心是儿童拥有的本纯之心,拥有童心就意味着拥有了纯真、好奇、想象力、探索心……对于童心的可贵之处,德国儿童文学之父凯斯特纳就曾说:“只有拥有童心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因为拥有童心的人拥有了人最本质的品性,也拥有了人最诗性的眼光。从教育领域而言,儿童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发现、了解并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就掌握了教育引领儿童自然成长的密码,  相似文献   

12.
要做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何处体现其魅力呢?答案就在教师这一份神圣的职责中。
  一、爱能产生巨大的教育魅力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爱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因为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温馨的,教育本身就应该洋溢着浓浓的爱意。这种爱应该是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爱。教师要把爱注入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所有教育都应该是爱心教育。爱心教育是给学生真情的母爱,是用友情去弥补亲情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鼓励去驱逐畏缩,用爱心去抚慰创伤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智慧撞击学生思维波澜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回避保护学生自尊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承认差异、开发潜能的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朋友、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的教育。爱心教育是具有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的需求先于一切,学生的困难急于一切的服务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意味着“无私与奉献”,所以选择了教育职业就注定了与“奉献”牵手;加入了教师的队伍就意味着与“无私”齐驱。所以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无私奉献”的爱。  相似文献   

13.
覃章俊 《内蒙古教育》2000,(6):39-40,47
创新教育之“新”,关键在价值取向与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即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人的发展需要,顺应人的天性,开发人的大脑,拨亮人的心灵,挖掘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这也是母语教育的根本追求。我们的教育只有付诸于对生命质量的执着追求,才有希望把一个充满活动力、对母语起保证作用的小学语文教育带入新世纪。一、蹲下来看儿童世界题记:当老师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儿童才把老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例1、教学《乌鸦喝水》,在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认同课文中的“瓶子里的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秉持的是"无儿童"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这种理念是导致儿童"缺席"教学的根源之一。为了实现"每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哲学,确立"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至关重要。"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内涵主要指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关心儿童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尊重儿童意味着"每位"儿童的认知独特性和权利得到认可;理解儿童意味着际遇到并显现师生彼此教学和学习的"个人方式";关心儿童意味着师生在为彼此操心的"关系存在"中实现存在的价值。从"无儿童"到"儿童为本"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教育价值追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儿童的“根”。让传统文化直抵儿童心灵,使他们成为心中有根,眼中有神,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时代好少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亟需儿童立场,教师要立足儿童生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字理教学,课堂有“厚度”;通过品读语言,课堂有“深度”;趣味互动,传递“温度”;进行拓展延伸,课堂有“高度”。  相似文献   

16.
覃章俊 《河北教育》2000,(10):17-19
创新教育之“新”,关键在于其价值取向是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即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按照人的发展的需要,顺其人的天性,开发人的大脑,拨亮人的心灵,挖掘人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这也是母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付诸于对生命质量的执着追求。   一、蹲下来看儿童世界   题记:当老师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儿童才把老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   例 1:教学《乌鸦喝水》,在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认同课文中的“瓶子里的水少,瓶口小”这一定论。但…  相似文献   

17.
当提到“根”,我们不自觉就会想到那参天大树,那纷繁芜杂的网状支体,它们支撑了大树的高大挺拔,供给了大树的枝繁叶茂。根,可谓是大树的生长源‘泉。于人,“根”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心”主宰着整个命脉,“心根”则是人成长的心灵根基,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心灵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说起教育和教学的追求,李洁玲用到同一个词——“回归”.她说,她追求的是回归儿童本真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回归儿童本真的教育. “回归儿童本真就是要从成人的思路中跳出来,还儿童自主权,使课堂回归儿童味,符合他们的学业水平;使教育贴近儿童的生命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李洁玲解释道. 那么,李洁玲怎样实现教育、教学的双双回归?  相似文献   

19.
段俊潇 《海南教育》2014,(18):77-78
教育,是用心播种,用汗水浇灌,用爱来培育孩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意味着要用自己的爱,化作一场春雨,滋润干涸的心灵;用爱,克服一切的困难,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浇灌出姿态万千的花朵。  相似文献   

20.
当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也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什么是有效教学?肖川教授说:“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